黄河文化文物展之三:史前文化石锛展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3-05-25点击量:12244次

黄河文化史前文物展

 中华文明主要孕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被称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洮河流域更为古代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曾在洮河流域中游地区岷县一带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特征的众多文物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类在此片区域生存与生活的诸多迹象。在史前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构成黄河文化前身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着黄河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正是在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体系中,文字符号、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群星璀璨,这些文物背后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祥源头,还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轨迹。

黄河文化文物展之三:史前文化石锛展

  石器:石器既是远古人类的工具,也是文化与历史的符号。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诞生直至青铜器出现,共经历了两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光石器。

 在我国较为广泛的区域内,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选材以燧石岩、砾岩、砂岩和石英岩等为主。石器主要为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基本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三大类。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较旧石器时期的石器种类、功能、材质、制作工艺都有所提升。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工具逐渐有了特定的功能。  

一、石锛的定义

 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挖凿以及刨土等,使用范围广泛。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二、形制种类与使用功能

(一)石锛的形制种类

 石锛一般由主体及连接件两种形态混制而成,石锛顶部、背部造型截面以及整体尺寸的大小又决定了其主体型态。因此,石锛的种类可以根据其主体型态(顶部、背部)以及连接件的方式分为三种。

 根据主体型态分类:

 1.锛形石器顶部主要包括五类,即普通类、榫卯类、有槽类、有肩类、肩榫类。

未命名 - 1.jpg

    普通类                                                                                榫卯类                                                                                 有槽类

 未命名 - 2.jpg

      有肩类                                                                                                                                 肩榫类       

石锛顶部形制类型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23页,图2-36)

 2.锛形石器背部主要包括三类,即弧背类、折背类、直背类。

未命名 - 3.jpg

                弧背                                                                            折背                                                                                          直背

石锛背部形制类型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23页,图2-37)

 按石锛连接件的方式分类:

 1.横刃L形

横刃L形.png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23页,图2-38)

 石锛装置于柄端,刃部与柄部垂直。

 2.纵刃L形

纵刃L形.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锛同样装置于斌段,但刃部与柄平行

 3.一字形

一字形.png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23页,图2-38)

 石锛装置于柄身顶部,锛形石器与柄呈一字形结合

 4.T字型

T字型.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锛装置于柄身中央,石锛与柄呈T字型。

(二)石锛的使用功能

锛形石器的功能部位可分为三部分:刃部、顶部和背部,刃部为偏刃(单面刃),顶部和背部都存在不同形态。

早期石斧与石锛形制功能相似,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发展而来。它被广泛采用琢打相兼,其次琢磨,大多局部磨光,主要是砍伐,其来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锛形状的石质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在功能和形制上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锛状器是作为加工木料的石锛使用,是磨制石锛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石锛广泛出现,为砍伐树木用具,也是一种加工木材的工具。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中,砍伐石锛为消除障碍,清除地上多余的树木,并通过燃烧林木作为肥料,并为耕作创造条件,以促进农作物生长。

1.横刃 L 形石锛

横刃 L 形石锛操作方式与传统木工利用锛相类似。使用时操作者把持柄端,使刃口以半弧形由上到下受力运动以作砍削功能,此种类似削凿的方式能对木材进行精加工。

横刃 L 形石锛形制主以弧形背为主,折背较少,直背几乎不见,此种装柄方式多用于弧背形石锛,是因为在砍削木材时,弧形的背部线条能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较好与木材维持相切角度,从而使之受力更为均匀省力。

2.纵刃 L 形制石锛

此种类的石锛操作方式与传统单面斧的砍凿方式相类似,单面制斧一侧刃口弯曲,另一侧相对平直,因此操作时的受力角度相对较小压强较低,适合砍削动作。而纵刃 L 形制的石锛其使用方式及应用功能基本与单面斧制工具类似,此种柄式主要配合弧背及折背类石锛使用。

3.一字形制石锛

此类石锛形制手柄端长度长于凿子,此种设计一方面可用于铲削木料另一方面可作穿凿功用,尤其对于榫卯结构中榫口卯孔的制作十分高效。一般与之搭配的是直背或略弧形背石锛。

此类石锛使用时一手持柄,另一手扶持刃口作前后运动,以此控制整体的切削角度。

总的来说,此种石锛与后来的木加工器扁铲关系密切,扁形石锛可能是加直柄作扁铲使用。

4.T 字型石锛

石锛整体形态与之后的木加工器具中的刨削器极为相似,可持手柄两端均匀发力,发力过程较之其他形制石锛更为顺手,对于木料的精加工、打磨极为快捷省力。

从其使用方式来看,T 字形制一般搭配折背及弧背类石锛。

此类石锛除了用来伐木之外,小型石锛也用来刨土和除

草,石锄也许是由石锛演变而来。

三、制作技术与发展演变

(一)石锛的制作

“对于石锛的制造方式来说,主要分为石料采集、器坯加工两大流程,其中器坯加工详细步骤为:截边→对称→平底→修琢→磨刃五步。”①

流程一

石料采集

楔裂法

(利用薄刃石片及木棒等工具沿目标石片纹理顺隙嵌入,对石片进行初次加工)

锤击发

(以初次加工的目标石片为核心,对石片按照纹理进行截取以作石锛原料,属于二次加工)

流程二

器坯加工

截边

(选取大小合适的石锛原料,将其不规则端截断)

对称

(重复截边动作,使器物两边对称)

平底

(将对称的底部截去一端,再对底部进行精加工,使底部一端成尖锐状)

修琢

(对精加工后的石锛原料进行打磨,尤其是石锛底部,如弧背形、折背形石锛)

磨刃

(对石锛刃口处进行磨制,使刃口相对平滑光整)

 

(二)石锛的发展演变

就其本体而言,石锛的演变如肖宇先生在其文章《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中对环太湖-钱塘江地区史前石锛的演变规律总结为:“背部形态由弧背逐渐衍生出直背、折背,并与之共存;顶部形态由普通类衍生出有榫类、有槽类,并相互共存;器体大小由相近趋于悬殊 。”②

在功能使用方面,石锛则由单一的锛,分化为锛、单面斧以及刨子等多种工具。

未命名 - 4.jpg

   1.单面斧使用示意图                                                                                                       2.《清明上河图》狍子使用场景

(图片来源:1.肖宇:《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玉石器研究》2020年第一期,第48页。2.肖宇:《再论石锛的安柄与使用——从出土带柄石锛谈起》,《农业考古》2016年第四期,第126页。)

四、分布特征

石锛为中国史前时期常见的石器,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另在黄河流域、闽江地区等也有分布。“在黄河流域,石锛顶部形态为普通类,背部形态为弧背类或直背类,绝少发现其他类型。”③

史前锛形石器区域差异.png

史前锛形石器区域差异

(图片来源:肖宇:《长江下游史前锛形石器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7页。)

Ⅰ长江下游地区 Ⅱ黄河中下游地区 Ⅲ长江中游地区 Ⅳ闽江地区 Ⅴ珠江下游地区 Ⅵ珠江中游地区

五、岷县博物馆馆藏石锛

008-8茶埠村石锛-压缩结果.JPG

岷县博物馆馆藏直背普通类石锛,长37厘米,宽5.9厘米,厚3.4厘米,重1.37kg,为墨玉制,中部残断,属齐家文化,出土于岷县茶埠镇茶埠村。石锛刃部均为弧刃,直背,通体磨光,器身较长,横剖面略呈长方形,无孔。

009-9朱家沟石锛-压缩结果.JPG

岷县博物馆馆藏直背普通类石锛,为国家三级文物,长12.8厘米,宽4.2厘米,厚0.9厘米,重0.17kg,保存较为完整,属齐家文化,出土于岷县朱家沟。石锛刃部为弧刃,直背,面有坯体剥落的疤痕,通体磨光,器身较长,横剖面略呈长方形,无孔。

六、结语

石锛为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大小也不尽相同。就石锛的使用方式而言,其在使用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形状特征的影响,形状不同,使用方式也有差异。石锛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以及建筑方面,尤其是建筑中对木材的加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26页。

②肖宇:《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玉石器研究》2020年第一期,第49页。

③肖宇:《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玉石器研究》2020年第一期,第51页。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黄河文化文物展之四:史前文化骨针、骨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