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文物展之一:史前文化石刀展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3-04-07点击量:8063次


黄河文化文物展


前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赋予了中华文明根和魂。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原创特色,孕育了独具特色且历史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处在同一流域甚至更广范围内的不同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在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状态。彰显了黄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合包容的特质。

 来自黄河沿岸博物馆的文物珍品,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灿烂的文明,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此次网展共分五个单元为大家推荐我馆馆藏黄河文化文物,第一单元为黄河文化史前时期文物展;第二单元为黄河文化战国秦汉时期文物展;第三单元为黄河文化隋唐时期文物展;第四单元为黄河文化宋元时期文物展;第五单元为黄河文化明清时期文物展。诚邀大家一起体验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品读黄河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期为大家推出第一单元黄河文化史前时期文物展,为大家讲述我馆馆藏黄河文化史前石器、陶器以及骨器文物。

黄河文化史前文物展

 中华文明主要孕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被称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洮河流域更为古代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曾在洮河流域中游地区岷县一带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特征的众多文物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类在此片区域生存与生活的诸多迹象。在史前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构成黄河文化前身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着黄河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正是在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体系中,文字符号、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群星璀璨,这些文物背后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祥源头,还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轨迹。

黄河文化文物展之一:史前文化石刀展

 石器:石器既是远古人类的工具,也是文化与历史的符号。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诞生直至青铜器出现,共经历了两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光石器。

 在我国较为广泛的区域内,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选材以燧石岩、砾岩、砂岩和石英岩等为主。石器主要为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基本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三大类。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较旧石器时期的石器种类、功能、材质、制作工艺都有所提升。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工具逐渐有了特定的功能。  

 石刀的分布地域非常广泛,也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生产生活工具之一 ,流行时间长。石刀在旧石器时代出现,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常见的器物。通常,人们将器体不大,器身较薄,一侧修整有锋利刃口的石器称为“石刀”,因此它的形制并不固定。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石刀种类较多,可分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两侧带缺口的石刀,即在石片的两侧打出缺口,此类石刀为常见,可用绳或皮革系成环套套在手以便使用;第二类是无缺口的长方形石刀;第三类是有柄石刀;第四类是不规则石刀。

 石刀使用方式多样,不同形制的石刀,功能也有较大的差异,“从石刀刃部的变化来初步推断它们的用途,大体说来,直刃的是农具,也可兼做切割用;凹刃的是专做农具用;凸刃的则作切割用。当然,也不能没有例外,如凸刃的石刀也未尝不可以用作农具;另外凸刃和直刃的石刀,因经长期的使用也容易磨成凹刃。所以据刃部变化来鉴别它的用途,并不完全可靠,最主要的应该观察与它共存的遗物和当时的生活环境来决定。”①

 石刀使用方式示意图副本.jpg

石刀使用方式示意图

(注:图片来源于钱益汇:《中国古代石刀功能的实证分析—基于大辛庄商代石刀的显微观察》,《东方考古》第9集,第654页,图六)

019-19-2-压缩结果.JPG

 岷县博物馆馆藏两侧带缺口石刀,长9.3厘米,宽5.6厘米,高1.1厘米,重0.11kg。此类石刀形制基本为长方形,刀身两侧留有缺口,有磨制痕迹,制作较为规整。至于此类石刀的用途罗二虎先生在《中国古代系绳石刀研究》一文中提到:“这种(两侧带缺口石刀)无孔石刀的体积也不大,与早期的系绳石刀大小相仿 ,主要作为切割之用。使用时主要是利用手指握住刀身纵向运动。但是,如果直接利用这种石刀摘穗,则需要将石刀握在掌中使用,容易脱落,因此产生了系绳的需要。系绳石刀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普通的无孔石刀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化的谷物收割工具。”②

019-19-3-压缩结果.JPG

岷县博物馆馆藏有柄石刀,长9.7厘米,宽4.5厘米,高0.8厘米。此类石刀刃部为半圆形,仅刃部磨光,刀身与刀柄划分清楚。有柄石刀是在普通石刀基础上增加了柄部,使用时更便于用力切割,甚至砍斫。此类石刀不便于农业谷穗的收割,而对动物毛皮、肉类的割取等却是适用的。

003-3.JPG

长方形单孔石刀使用示意图副本.jpg

长方形单孔石刀使用示意图 

1680832012450991.jpg     

系绳石刀使用推测图

(注图片来源:左图,李仰松:《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工具试探》,《考古》1980 年第 6 期,第 517 页,图三,1。右图,罗二虎:《中国古代系绳石刀研究》,《考古学集刊》第 14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313 页,图 2。)

岷县博物馆馆藏长方形石刀,长8.8厘米,宽3.4厘米,高0.2厘米,重0.03kg,保存完整。此类长方形石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石刀通体磨光,刀身较薄,刀身两侧无缺口,刀身部位带有穿孔,数量仅为一个,穿孔位置十分接近刀刃部位。石刀刃部稍有弧度,磨制较为锋利,从刃部出现的内凹状况来看,石刀有较大的磨损,主要是作为农具,可用于切割谷穗等农作物。至于石刀刃部的单孔功用可解释为“单孔的,一方面为了便于系绳挂于身旁,方便携带;另一方面便于插入手指握刀使用,不易滑落。”③



参考文献:

①安志敏:《中国古代的石刀》,《考古学报》1955年第10册,第 27-51 页。

②罗二虎:《中国古代系绳石刀研究》,《考古学集刊》2004年第14集,第332-333页。

③李萌:《甘青地区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37页。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黄河文化文物展之二:史前文化石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