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清洁 梅开五福——岷县博物馆馆藏“四君子”之“梅花”展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3-01-19点击量:5809次

高雅清洁、梅开五福

——岷县博物馆馆藏“四君子”之“梅花”展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和兰花、竹子、菊花合称为四君子,同时也是岁寒三友之一。梅因傲雪盛开,是古人眼中气节的象征,从先秦到清末,梅就像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古人的诗文创作中,为高洁情操、孤傲性格的象征,而在民间有传春报喜的吉祥寓意,因此,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

 本期,岷县博物馆推出馆藏梅花文物专题线上展,一谓“高雅清洁”,相邀品鉴岷博之梅,领略梅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格和高贵气节。二谓“梅开五福”,期盼癸卯新年吉祥,全国疫情早日结束,社会富贵安乐。

 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岷县博物馆馆藏数件梅文物相邀大家品鉴。

 童钰(1721-1782)清代画家,字璞岩,别号借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同郡刘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刘鸣玉、茅逸、陈芝图结文学社,称“越中七子”。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皆工。尤善写梅,袁枚语有言云“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

 《墨梅图》中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梅花主干粗壮,枝干挺拔俊秀,多用曲线勾勒,用笔干脆利落。画的左上角留有一首赞梅,右下角钤“万幅梅花万首诗”小印。

281-064童钰《墨梅图》.jpg 

清 童钰 《墨梅图》

 民国范之荧《梅花图》,纵66.5厘米,横33.5厘米。整幅画中,梅花花枝多用曲线,花朵繁密,重墨写枝,淡墨装饰枝干,右下角题有诗句。此作的梅花枝干呈倒“L”型,树干虬曲,不论是主枝,还是辅枝均呈弧线造型,枝干与枝条的线条均富于弹性。

447-230民国 范之荧《梅花图》.jpg

民国 范之荧 《梅花图》 

 危煦之,民国时期画家,生卒不详。画中梅花梅枝造型皆短折顿挫,主干粗壮,采用重墨修饰,而用淡墨圈花点缀,依照主枝趋势增加大量辅枝,弧线线条在主枝位置多次反复出现,为了避免画面过于单调,在主杆上添加了众多的升枝形成“破势”,体现出中锋用笔的书法底蕴。

 483-266-1民国 危煦之 《墨梅》四条屏.jpg

民国 危煦之 《墨梅》四条屏

 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齐家文化时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汉代,中衰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镜、汉镜和隋唐镜。这几个阶段或是在铸造技术上有创新,或是器形种类、纹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 总的特点是产量大,铸造精美,风格多样, 生动活泼。铜镜发展到清代,已处于铜镜历史上衰退期的后段, 表现为产量急剧下降, 且大多铸造粗疏。清末, 由于玻璃的介入, 铜镜制作开始从实用转而为仿制古镜。

 北宋时期理学的不断兴起,文人士大夫多用梅花来赞誉人高尚的品行道德,以梅花为题材的文学、诗歌、绘画大量出现。到了北宋晚期,梅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受到绘画风格的影响,在辅助纹饰的搭配上力图营造淡雅宁静的意境效果。明清时期铜镜纹饰中的花卉纹深受宋代写实的图像表现手法。

 岷县博物馆馆藏清梅花纹铜镜,直径4.5厘米,厚0.2厘米,重0.2kg,圆形,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有写实梅花纹图案,采用浮雕手法,有较强的立体感。外区无纹饰。镜面中一株梅花从边缘斜出,花枝朝两边散开,花朵点缀于花枝上,其余地方留白,给人流行空境的意向。在铜镜的装饰中,用大片留白表现空气的流动,用斜出的梅花来表现梅花傲骨的品格。

141-025-5清 梅花纹 铜镜.jpg

 清 梅花纹 铜镜


(文:孙少毅  图:包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