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过的这一年:2022年岷县博物馆学术研究回顾
我们走过的这一年:
2022年岷县博物馆学术研究回顾
岷县博物馆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为先的理念,深耕馆藏文物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深入阐释文物价值内涵,在“挖掘价值”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利用”文物资源,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参加学术会议
7月2日至7月4日,岷县博物馆刘虎林、后永乐两位同志赴兰州参加了由省委统战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主办,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分开幕式、主旨发言、参观学习、分论坛、闭幕式等环节,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39名专家学者以及省市统战、民族工作部门领导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分论坛上,岷县博物馆刘虎林同志以《从岷县博物馆藏明封大宝法王造像看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为题作了交流发言,发言立足岷州地处汉藏结合部、是沟通藏区的纽带和桥头堡这一重要地理位置的历史方位和实际,通过造像风格研究和相关文献梳理,阐明此尊馆藏明封大宝法王造像在文化艺术交流、中央王朝与藏区交往交流交融、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价值。后永乐同志以《从碑刻文物看明清以来岷州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塑》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以岷县博物馆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和近年发现的碑刻文物资料为着力点,论证了岷州卫儒学文庙的创建与中原汉文化的传播推广、民间信仰体系的构筑与巧妙利用有力地消解了岷州社会构成方面的二元性问题,搭建了汉地移民与边地土民之间彼此良好的交流交往关系、从而凝聚了人心、培育了向心力这一历史事实。
岷县博物馆组织人员积极参加此类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对馆藏文物和博物馆科研成果做了宣传推介,另一方面拓宽了工作人员的学术视野,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锤炼了学术能力。
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22年1月我馆后永乐、刘虎林同志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岷州卫修学记〉碑文探析》,文章整理誊录了这通碑刻文物文字,弄清了明代岷州卫学创建、迁移改建、规模形制、历次修葺等重要信息。整理识读出的碑文是研究明代岷州历史的重要资料,必将为相关领域和地方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支持。
举办学术讲座
5月11日,岷县博物馆在岷县北城幼儿园和北城初中开展长城文化、姓氏文化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期间,岷县博物馆副馆长后永乐在北城中学为广大师生主讲了题为《民国占旗汪永清徳教碑考释》的讲座。后永乐对汪永清德教碑碑文内容进行了解读,指出占旗汪氏作为明初征战洮岷一带留守将士后裔,在崇儒重学、考取功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呼吁广大青少年要珍惜光阴、努力好学,成才成人。讲座极大的丰富了师生们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更加深沉的热爱之情。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开展2022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围绕“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这一主题,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定西市博物馆、定西市文化馆、岷县博物馆在定西市文化馆七楼展厅举办了“金石岷迹•魅力传承”碑刻拓片作品展开展仪式。开展仪式结束后,为配合和丰富这次馆际交流展览,在定西市文化馆五楼会议室先后举办两场讲座。我馆副馆长后永乐以《〈岷州卫修学〉碑文考释》为题,将整理誊录的这通碑刻文字结合《岷州卫志》等传世资料作了考证,弄清了明代岷州卫学创建、迁移改建、规模形制、历次修葺等重要信息。随后,岷县书画院院长、岷县美术馆馆长林万里以《岷州金石书法》为题,重点围绕对此次展出的宋代广仁禅院碑、明代大崇教寺碑和文征明诗碑等碑刻书法作品作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以鲜活珍贵的“第一历史现场”的碑刻书法作品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体的艺术特征,解读书法艺术风格的流变。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上了一堂血肉丰满的书法课,为听众普及了书法艺术知识。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是中国三大石质名砚之一。岷县是“中国洮砚之乡”,有广泛分布的洮砚石材和非遗传承洮砚加工技艺,历经上千年,形成了浓厚的洮砚文化氛围。11月22日,岷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刘虎林在岷县图书馆为县文旅系统职工作了一场以《洮砚概况》为题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洮砚石材开发历史、历代砚式流变及洮砚加工技艺进行了现场教学。讲座内容系统丰富,深入浅出。特别是主讲人刘虎林将洮砚置于全国视野下,重点比对端砚、歙砚、澄泥砚三大名砚,以“砚海溯源”为题对洮砚不同历史时期的技艺特点以及呈现的艺术形式、审美取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对不同砚式的实用性、艺术性流变做了清晰明了的诠释,并以名人咏砚、洮砚雕刻、砚料开采、洮砚特点以及洮砚制作技艺保护成果为题对洮砚的方方面面做了广博精深的解析。整堂讲座互动性强,现场氛围活跃,听众纷纷表述了自己听讲后的感受并交流沟通洮砚方面的认知和信息,刘虎林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应,着实是一堂接地气、干货满满的讲座。
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与研究
一、秦长城田野调查与研究
岷县地处秦国西部边疆,历代史籍如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郦道元《水经注》、杜佑《通典》、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王存《元丰九域志》以及大量地方史志文献均明确记载秦长城西起临洮,古临洮即今岷县。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学者没有实地调查取得大量实证资料,学界对岷县究竟是否存在秦长城尚没有一致看法,之前也没有能够得到文物部门的认可。近年来,岷县博物对全县境内的秦长城遗址做了全面系统考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走访了解,在现今岷县县域内发现了大量的秦长城遗迹遗物,其中包括秦汉烽燧、亭障、斥堠、壕堑等等,在这些秦长城不同形制的遗迹处发现大量板瓦、筒瓦,从瓦片的大小、薄厚、色泽、内外侧纹理、致密程度、加工工艺等各方面判断为秦汉遗物。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地方学者、老乡捐赠了大量与秦长城相关的遗物。
(二)从目前发现遗存判断,对岷县秦长城分布与走向有了基本认识。岷县境秦长城布防思想与以上分析一致,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沿叠藏河构筑的南北向塞防系统。二是城西起首处沿洮河直至下游岷县境的洮河塞防系统。三是古临洮县县城拱卫系统。其中的某些遗址并非只归于以上某一部分,存在兼而有之的状况。如八卦棱烽燧遗址和后沟梁长城遗址就既扼守叠藏河支流西河沟谷,又拱卫县城,还联结沟通了沿叠藏河构筑的南北向线型塞防系统和城西起首处的防御系统,精简高效。这样的布防是古临洮地处秦西部疆界陇西郡边境线、敌我双方对峙防线以及古临洮县所处位置、山川地形地势等客观条件和防御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我们在积极开展实地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与学术界的互动与交流,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赴岷开展学术讲座和实地调研。2月28日—3月5日,中国长城研究院一行8人在院长赵琛的带领下莅临岷县,就岷县秦长城遗迹遗物调查、秦长城资源保护利用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实地调查多个长城遗址,提出了关于岷县长城防御体系研究、长城文化保护利用方面的意见建议,为今后我馆夯实长城调查研究、发展和丰富长城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岷县博物馆秦长城遗址考察与研究得到中国长城学会的认可与高度评价。11月9日,我馆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持召开的线上“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论坛”,会上聆听了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卫民所做的《甘肃秦长城研究的几个问题》,我馆工作人员汇报了近年秦长城田野调查情况,我馆工作人员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就岷县是否有秦长城、秦长城西起首究竟在哪里等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在前期田野调查取得遗址遗物的准确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我馆编写完成了《岷县秦长城田野调查报告》,同时我们将调查成果上报市文物主管部门,将新发现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我们积极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沟通衔接,将岷县秦长城发现遗址上报国家申请考古项目,待批复后于2023年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考古发掘。
在继续夯实秦长城基础研究与遗址遗迹调查方面,下一步将我们的调查成果公开发表,以引起学术界更广泛地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理顺一直以来学界比较关注的岷县秦长城与洮河下游直至临洮县境内秦长城延伸的相关问题。
二、编制《岷县汉藏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是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北并洮叠的交通要地。古岷州为入藏门户,肩负着政令西传和藏情上达的特殊使命,是藏区与明廷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和孔道。岷州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入明以来以大崇教寺为首的藏传佛教寺院和岷州僧侣维护与推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位于梅川镇的大崇教寺于宣德二年在原有寺院基础上所建,规模宏大,分前八院和后八院,状如小城,为中轴对称式汉藏融合风格皇家敕建寺院,堂皇富丽、气势宏伟、殿宇内造像贡器宏富,其中出自宫廷所赐佛像法物者不少。现存敕赐汉藏文碑两通,过殿五楹,残留城墙多段,禅林葱郁,寂静幽深。明清时期大崇教寺属寺众多,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隆主德庆寺(大崇教寺)和曲宗贝乔寺(西江镇法藏寺)有支寺近60座。据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岷州志》记载,原设大崇教寺、后改移茶埠圆觉寺的岷州卫番僧纲司管辖招中寺院35处。又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二年题准岷州卫26寺喇嘛分4班定期三年一贡,是为以大崇教寺为首的进贡寺院。可见,大崇教寺形成了完备的寺院体系,大崇教寺声名远播整个藏区,有“西番朝东寺——一门处心”之说,因此岷州被称为“第二个卫地”。
岷县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极为富集,数量众多,价值突出。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有10处,分布在县内各地。岷县博物馆馆藏此类文物中有一级8件,二级6件,三级9件。另外国内外收藏机构和私人手中有大量该类文物收藏。
明清以来以后法王班丹扎释为首的岷州高僧在维护民族团结统一、传播藏传佛教文化、推进藏区内地化、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揭示元明清时期广泛修建于此的藏传佛教寺院与诞生于当地的杰出高僧集团为产生并形成“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大一统”主流意识、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出了卓越功绩、贡献了岷州方案。因此,广泛深入地挖掘、研究、阐释、展示和利用岷县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1、调查研究。理清遗产构成和分布,梳理、掌握遗产保存现状,分析评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保护利用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组织开展岷县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价值研究。
2、文物保护。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坚持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并重,切实提高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推动实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保存状况进一步完善,保存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岷县藏传佛教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
3、活化展示。依托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展示利用工程建设,新建博物馆大楼并高质量陈列“庄严妙相——岷县藏传佛教文物展”,推进遗址展示和数字化展示工程。
4、衍生利用。推进设施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支撑要素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通景道路、标识系统、生态停车系统、旅游厕所系统、乡村集市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汉藏融合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示范村,对一批反映汉藏融合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行重点转化利用,形成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文:后永乐 图:包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