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州乡土志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3-11-14点击量:18527次

 

岷州乡土志

张润平 

历史

本境西魏大统十年置。未置本境以前,虞夏时属雍州,兼属梁周。商周以来,至春秋、战国,为西羌地。

秦置临洮县,属陇西郡。汉为陇西南部都尉治,晋惠帝分属狄道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置临洮郡,属河州。西魏始置岷州,兼置溢乐县及同和郡焉。

既置本境以后,隋文帝开皇初,改郡为州,炀帝大业初,州废,改县曰临洮,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曰溢乐县,於县置岷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总管府。太宗贞观十二年,府罢。明皇天宝初,改和政郡。肃宗乾元初,复曰岷州,治溢乐、佑川、和政三县,属陇右道。上元二年,陷吐蕃。

宋神宗熙宁六年,收复,仍曰岷州,隶西河路,后属秦凤路。高宗绍兴元年,入金,改佑州。吴复五路,收复,徙治白长道县之白石镇。秦桧议和,割以畀金。元於佑川县境,复置岷州,初属巩昌路,后属吐蕃等处都元帅府,隶脱思麻路。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置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

本朝雍正八年,改为岷州,属巩昌府,至今因之。

附:宕昌 

后魏时为宕昌羌地,后周天和初,平羌,置宕州。陈天嘉初,设宕州总管府。隋开皇初,府废,置宕昌郡,领县三,曰:怀道、良恭、和戎,复以成州之潭水属焉。唐天宝初改,为怀道郡,后陷於吐蕃。宋熙宁中收复,宕昌堡属岷州。

附:叠州

古羌戎地,后周置叠州,隋唐因之,亦曰合州。德宗时沦於夷,宋熙宁初开复,高宗南渡后属金,元仍曰叠州,属脱思麻路。明宣德时,为多纳土司赵绰思觉地,至本朝雍正初,土司废,以其地为归安里,属岷州。

按叠州古城尚在叠水之西南,距城三百余里,今岷归安里所辖,至白石山而止,祗二百五里。叠州城地,今名英俄里,不知何时归之杨土司。现为土司花园地,归安里所辖,特叠州东北地耳。

兵事录

汉景帝三年,研种留何率种人求守陇西塞。於是徙留何等於狄道安故至临洮(今岷州)氐道羌道县。元帝初元二年秋,陇西羌0(上声)姐旁种反,遣冯奉世击之,典属国任立屯白石,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山上,击破降之。东汉光武十一年夏,先零羌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

按援传,王莽末,西羌犯边,遂入塞内。建武十一年,拜援陇西太守,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於临洮,斩首数百级,护马牛羊万余头,守塞诸羌八千余人,咸旨援降,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章帝建初二年,临羌迷吾与步桥等五万余人,共寇陇西。以马防(援之子)行车骑将军,事长水校尉耿恭为副,击之,军到冀(今伏羌)而布桥等围南部都尉(前汉置治临洮)於临洮。临洮地险,车骑不得方驾,乃从五溪祥谷出龙桑城,开通旧路,而别使两司马将数百骑,分为前后军,去临洮十余里为大营,多树旙帜,扬言大兵旦当进,羌虏惊走,因追及,破之,斩首虏四千余人,遂解临洮围防开以恩信,烧当种皆降,唯布桥等二万余人,在临洮西南望曲谷,防引兵与战於索西,又破之。布桥迫急,将种人万余降防,乃筑索西城,徙南部都尉居之。是役也,从事杜笃战没於射姑山(射姑山在狄道州西南八十里)。安帝永初三年,羌当煎勒姐种乘汉兵数挫,(时任尚战,每不利)攻没破羌县,种羌又没临洮县,生得陇西南部都尉。顺帝永建元年,陇西种羌反,以马贤为护军校尉,将七千余人击之,战於临洮,斩首千余级,羌皆率种人降(阳嘉二年复置陇西南部都尉)。

蜀汉延熙十二年,卫将军姜维伐魏雍州依麴山(即今斗底山,详见山水条)筑二城,使句安李韶守之。聚羌胡质任侵副诸郡,魏刺史陈泰进兵围之,断其粮道及城外流水。将士窘困,维引兵救之,出自牛头山(明地理志在岷州东南),东泰进军洮水,将趋牛头,截其还路。维惧遁走麴城,降於魏,因置戍守。十七年,维率众出陇西,拔狄道河关(三国志作间,依通辑览改)。临洮三县,迁其民以归居於绵竹繁县。景耀末,维由临洮伐魏,攻洮阳(今岷州)。魏邓艾与战於侯和(在洮州南)破之,维退屯沓中(即今落答里。以郭璞《山海经白水注》知之)。既而邓艾自狄道趋甘松(在洮州南)姜维。维闻钟会已入汉中,引兵还。艾遣王颀等追蹑於川口(在洮州南)。晋安帝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后秦强川,师次沓中。后周明帝武成初,吐谷浑夸吕寇凉州,诏贺兰祥率兵讨破之,又攻拔洮阳、泥和二城,置洮州而还。古西洮,今洮州;东洮,今岷州。有事於洮,则道必出岷。但其详不可考己。

宕昌羌,后魏时兴焉。有梁勤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遂自称王,其界自仇池(在今成县以西),东西千里;席水(在今秦州以南)南北八百里,至其界。自孙弥忿。於后魏时,叠受南北朝封号,后周武帝天和初,诏大将军田宏讨平之,以其地为宕州。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党项羌寇会州。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自称猕猴种,东接临洮西平,西距业护,南北数千里,每姓别为部落,诏发陇西兵以讨之,大破其众,相率请降。唐太宗贞观九年正月,党项羌叛。三月,遣高甑生及羌人战,败之。五月,李靖及吐谷浑战,败之。高宗上元二年,吐蕃盗边,刘审礼战没,娄师得奉使收,败亡於洮河。明皇开元二年八月,吐蕃寇边,时薛纳为陇右防御大使。十月及吐蕃战於武阶(在狄道州)败之。又战,虏大败,众奔突,不能去,相枕藉,洮水为不流。既而吐蕃遣宗俄因子,到洮水祭战死士,且遣使请和。使者临洮诏不纳。肃宗宝应元年,吐蕃陷洮州,取秦成渭等州,三年取岷州及洮河兰鄯廓秦成等州。於是陇右地尽亡。神宗初,吐蕃董戬最强,其别将瞎乐据河州,而青塘族酋迎瞎毡之子木征居洮州,又有木令征据岷州及宕叠,各州咸置首领焉。时德安人王韶,上平戎策,欲开河湟,以图西夏。诏以韶为洮河安抚司事,五年八月败木征於巩令城,又败,其首领恰约克於武胜城,其地为镇洮军。冬,瞎乐以河州降,以韶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六年二月克河州获木征妻子,九月木征复入河州,韶破走之,河州平,岷州首领木令征以城降。於是宕、洮、叠三州首领皆以城附朝,命高遵裕为刺史治之。韶入京诣降羌叛,而鬼章青宜结率众数扰河州,木征势复炽,进围岷州。高遵裕遣包顺(本青唐羌俞龙珂,王韶招降,赐姓名)出西门与战,败之於多移谷。未几,韶自京还,率兵进临、宁、河,木诣诸军降,送赴京师,赦不杀,赐姓名赵思忠。韶又招纳沿边蕃部,自洮河武胜军以西,至兰州马山,洮岷严叠等州,凡补蕃官首领九百三十二人,首领给钱,蕃官给俸者四百七十二人,月给赏钱四百八十余緡,得正兵二万,族长数千。鬼章亦董戬别将也,自木征未降时,数与青宜结率众扰河州。熙宁七年袭杀宋水石军使张普,知河州。景思立与战,败死。遂聚兵洮岷,胁新附羌多叛归之,九年寇五牟谷,知岷州。洛阳种谔大败之铁城。及董戬既死,养子阿里骨嗣为逊首,逼鬼章使率其众据洮河、岷州行营,将种谊帅师执之,槛送京师。按岷宕叠与洮河兰鄯等州,自唐上元以来陷於吐蕃,至於是始开复隶版图焉。其木征、鬼章赦而不诛者,意本欲结吐蕃以固西夏。而吐蕃亦屡屡助宋伐夏故耳。金章宗泰和中,临洮府突门族都管鸟古论长寿伐宋,取0川塞。及(川、宕昌、新城子,充绯翮翅军千户,赐姓包。)兴定二年,分兵伐宋。长寿由盐川镇进兵,拔宕昌县,进攻西和州,凡斩馘八千,获马二百余,牛羊器械甚多。兴定四年,内族白撒,招宕昌东上拶一带番族,与乔家两舍族首领,并溪哥城等族,共助兵数万人,以伐夏。金朝末元将按竺,(按竺迩云古氏,其先居云中塞上,从太祖西征,以功授千户)率兵围宕昌城。宕昌为金守城在山颠,乏水,守者穴山为道,下至溪涧取水,以济元兵。攻之。累岁不能克。适闻山下洞穴中有驴鸣声,知其运水,於是绝其水道,城乃下。明太祖洪武二年,元将李思齐自凤翔奔临洮,而岷州有元将完颜铁木亦据城守。徐达遣冯胜徇,临洮太祖又书招思齐,许以汉待窦融之礼,思齐降。完颜铁木遂率众归附,乃命曹国公。李文忠(岷志作景隆)开设岷卫,而遣指挥聂纬率兵守御(以旧志艺文太祖,祭岷山洮水文,知之),是为岷州明初用兵缔造之始。按史思齐养子赵琦,本狄道人,始思齐奔吐蕃,则临洮实狄道也,而完颜铁木,时镇岷州,必为思齐据守,及思齐降,则亦归附。此势理宜然,况岷志职官明云完颜铁木洪武初率众归附,安得以完颜之事强属之思齐乎?

岷志云:李思齐以洮岷降,又洪武十二年往筹洮州军事者,为李文忠,则知开设岷卫者文忠,非景隆也。

洪武十五年夏,思窝纳邻洮源诸番反,上命指挥使马德辉,率西安五十卫步骑二万,直抵叠城讨之,获番酋失剌谷奴并其下五千余人,遂移兵征乌斯藏。宪宗成化三年,羌戎犯境,洮岷道李玘,御史江孟轮,守备韩春潜师破之。五年西固城番贼扰境,洮岷道邓本端与守备黄钦后泰,设机密捕,贼遂敛迹。十八年洮番叛,洮岷道叶琪率守备刘琥领军剿捕,斩获八十余级,遂平。孝宗宏治十七年,西番犯边。按察副使吴奏闻,上命巡抚陕西左副都御史马文升、太监刘祥右府都督白提兵讨之,不旬日,番酋授首。

武宗正德十三年,海寇(青海番也),越洮州,抵岷州,永宁堡官军,力拒而退。世宗嘉靖七年八年,洮岷诸番数犯临洮。巡按御史胡明善疏奏,总制尚书王琼,遣巡抚都御史刘天和、镇守都督刘文等进兵,用枢臣李承动议,且剿且抚,至则洮州东路、木舍答峪沟等三十一族,族西路答禄失等十三族,岷州西宁沟占藏等十五族前后投抚,而若笼板尔等二十余族负固不服。刘文等遂攻若笼板尔,覆其巢,诸族乃降。其有不靖者请降,番自相攻之,灭其族,边方以安。后洮岷兵备道杨丽,树碑属武功康殿撰海作文以记之。神宗万麻十八年,套部浩而齐、及永邵卜丙兔火落赤等部,据芥拉聂恭两川,由大小松山入掠河州、临渭洮岷等处,直抵石关,已而进围旧洮州,总兵官刘承嗣游击孟孝臣御之败绩,副将李联芳战殁,西陲大震,命兵部尚书郑雒驰诣甘肃经略边防,至则遣将分讨,又布招番之令,归附者日众,诸部出境,事遂平。二十一年,番酋六忍力节梗化,洮岷道袁宏德率兵征之,六忍力节伏诛,收降番二千余,以为内获。二十八年,青海寇纠番族寇洮岷,总兵肖如薰,及临洮总兵孙仁御之,禽斩三百四十有奇,抚叛番五千人,获驼马甲仗无算。庄烈帝崇正九年,闯贼李自成,由川中为曹变蛟驱逐,率残兵入临洮,旋入洮州番地,随窜入叠州,杀掠一空,遂至岷州。十一月朔夜,寇城而上本卫,诸生梁建中见之,上城且击且呼,指挥使庞永升继之,比众集二人遇害,贼亦带伤而下。其已入城者,本卫事守备杨承芳率家仆拒战於和政楼下,遂驱而出之,城赖以全,贼亦由岷州东入礼县西和山中。十五年,贼复至。杨承芳与战於叠河之南死之。十六年又至,破城,洮岷道光州黄及本卫政仕襄城令曹思正死之。

国朝顺治五年三月,甘州回米纳印、丁国栋等反,陷甘肃,破凉州、庄浪、兰州、临洮府,岷州回皆叛乱之,四月陷岷城,道标中军守备刘继祖率兵巷战,力屈死之,执同知杜懋哲欲降之,公怒骂,遂遇害。时甘肃总督孟乔芳疾弛救援,遣标营游击张勇恢复巩昌、临洮等处,及土伦太、丁国栋、黑承印等擒斩於甘州,而临巩亦依次开复。五月斩临洮回王道宏於狄道,七月又斩闯塌天於高山,捕斩首协余党,受抚事遂平。

康熙十四五年,吴逆(三桂)寇陇南,犯洮岷。靖逆侯张勇檄洮州副将吕天玉驻岷剿贼。又以副将岳镇邦继之。而本卫番僧纲司后只即丹子,纠合土兵及洮州土司杨国栋、宕昌土司马朝栋皆助饷协剿,事平,经靖逆侯张勇题叙、蒙赐制诰(有云:当逆贼煽乱之时,矢心守正,纠边檄士兵之众,为国宣劳)授只即丹子国师号。而国栋、朝栋均加,赏授其副将至。冯元常於二十四年始还洮州旧治,盖用兵八九年,又有办理善后等事故也。兹据岷志番属艺文官制等类纂辑,其战事舆地,斩获级数,年月先后,抑不可考已。

嘉庆五年,或云三年三月,四川白莲教犯甘,至阴平大府,檄岷州筹待粮储,以俟大兵过境,盖将遣兵往御也。乃兵未来,而贼至,一股由宕昌入南路,一股由莫遮拦山入闾井,缘途杀掠。西过申都纳纳沟,至岷城与宕昌一股合。而陈叠藏桥之西,时贼势甚盛,屯东川几满,西据长桥闭门。城守州牧季荣登城见之,惧甚。都司关某曰:贼虽多,而半是掳掠乡民,不足虑也。用巨轰击,随出兵蹙之,贼伤众,移屯白土坡。营兵又薄其垒战不利,杨发望死之。(或云:营守备未详)旋闻四川提督吉林泰,兵由宕昌进。而甘肃布政使广大人(失名)统兵,由宁远进至闾井,屯古城西(今呼其处曰:营盘上)。贼闻吉军至,宵遁梅川。吉军追及破之,又追及於新寺镇。时广军亦由闾井北下,出黄家河到新寺镇。两军夹击,又破之。其贼有逸入蕃境阳步里千余人。吉帅兵追剿。贼窘饿悉毙,而吉亦殁於黑峪寺。是役也,有本城拔贡生余珩作孤城御寇诗纪之。其云:“天王贼伪号顺天,王旗飐阴风冷,夜雨萧萧卧戍楼”,谓贼至而城守,戒严也。云“忽报倪儿据要津,争先著子贵如神”谓贼据长桥而用炮击退也,云“可怜死事杨发望,匹马冲锋白土坡”,谓营兵与战不利而有所折伤也,又云“齐到贼人宵遁后,天兵大捷在梅川”,则吉军追及而破之也。事隔百余年,传闻异辞,此犹足考信云。同治初元,陇上回变四起,时南京军事孔極,无暇西顾,而本省兵备久弛,所在纠合民团以资防御,岷州各乡,亦起团以剿回为号,岷故少回附郭者,以约和羁縻其东南乡散处之,回初犹与汉民同操练,既而巩昌民杀回,新寺镇继之,其逸脱者窜入吊沟。而各处之回亦互相惊疑,以吊沟为归。於是吊沟之回先反。时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也。州牧申公檄东乡、闾井、马坞、申都各集镇团练往剿。五月初二日,各团练集红崖堡,距吊沟七八里,先屠是堡不反之回白有是夫等老少男女近百口。初五日阵於白露山,时民团几三千人,而回出战者不满二百,徒以承平,久民不知兵,值回必死之。寇锋未交,而先溃伤团首陈田以下数十人,然贼终以单微不敢离巢。是年冬,本州学正刘芮同、都司邬连登率岷山义勇,兼番兵几二千人征之。刘公骑青骡披兜绷挥兵,由二槐沟进,番汛兵先溃,其败与前民团,同邬逸去,刘公死焉。贼遂猖獗,百姓皆依山砦岩洞以避。三年十月,秦州盐官溃回(被曹克忠破之),入闾井大肆焚掠,挟吊沟回俱西入岷,屯南关。时州牧曾公,犹与约和,至四年四月遂变,伤拔贡生韩燕誉,杀廪生张廷瑞等数十人,曾公亦遇害。回遂西入洮州,以都司邬连登去未几,提督曹克忠兵至洮州,斩洮回肃阿訇等,带岷回归,诛其狡黠廿余人,而以其余安插南关及禄撒铺旧居,其盐官、新寺、吊沟回早逸。而北据狄道之关堡,时时出扰岷境。然自是无大股贼,安官守城(州牧徐杨与曹军俱来)筹饷供军,粗称平定矣。乃回变稍息,而又有黑勇之难。

黑勇者,狄河金渭难民也。同治二年,巩昌府赵某,狄道举人张椿龄招募民团,时狄河金渭陷城,难民无归,故皆应募。张椿龄战死后,统带者为崔永禄,号崔家勇,颇亦骁健堪用,而与南军不睦,每与贵州勇私斗,曹军亦恶而击之。崔死,都帅委泾州都司范铭(皋兰人)统之,时号黑勇,以其用青布缠头也。四年,屯岷,名为剿关堡贼,而实逗留不进。然亦回畏之不敢。悉锐入岷时,出劫略而已。其屯岷也,南路七州县供其粮雏,岷受害为剧,久之,四乡罗掘一空,兼兵荒,民多失农,斗粟值钱四千。勇与民俱困。五年,左文襄,公大兵到安定,先锋抵狄道,距洮河,与河回相持。六年州牧阳张理堂上策文襄大意谓:黑勇系狄河金渭难民,浮寄无归,久不得食,势必为乱,请暂辖湘军,效力前敌,俟各邑恢复,与牛种归农,然后可以无事。文襄以为然,檄范铭统带来前敌听调度,甫至狄道,而铭麾下尤芝政安贞桐郑福等不悦,营官何健威独以所统数百人投诚,范铭度不能制,逃入洮番,尤安等遂反。回施据岷城为巢穴,四出攻劫。时为八年。九年冬闰十月,破闾井里之东台堡,屠杀其惨,各堡惧而与之粮,遂走良恭。时权知州事者为益阳吕公恕,潜行出城,诣巩昌,乞师於周中丞(名开锡),乃遣提督杨世俊带兵追及,於苟家院(礼县地)驱至岷城,围之。十二月初八夜,杨军南城入,黑勇上城拒敌。杨军不支,坠瓮城中折伤甚多。次日,黑勇焚后所城,小山堡官军与民被杀,并坠崖死者又复不少。是夕,香房崖、深沟、南北小路各堡俱溃。时吕公自小山堡得脱,雪夜跣足,至将台堡,借民马往巩乞师。即遣提督傅先宗殷华延巩昌府汤聘珍等以大军来,黑勇出拒,屡败之。兼食尽窘急,明年正月投诚,缚送尤芝政、安贞桐、常登鳌等军前,斩首枭示,而以其余暂辖湘军,旋克复狄、河等处,随地安插,乃已。

按:岷回籍故少又僻在边隅,贼弃弗顾,其受害较甘东甚轻。若东南等乡,多有经回变而家不耗一人者,惟东北乡,地属通衢,回勇并扰,初死於兵,继因於岁,失农既久,起而掠食,劫夺行旅,以救燃眉。后且邀击回勇,截去马牛,其奋不顾身。虽黑勇以强横亦避之。故当时有头号二号三号之名,头号回,二号勇,三号即难民也。回勇胥平后,若北之木寨岭、东之大东沟,毛寇劫略,久而未已。湘军去时,留兵二营驻城,随拨镶白旗马队扎闾井,以获行商,开道路。至同治十三年,行者始歌於途云。又按狄河民故骁健善斗,兼与回仇,不共戴天。苟得人以统驭之,继之饷糈,而责以剿寇,未始不可收折冲之用、群聚之食。故土无归,久而出於斯途,亦势不得已,岂真天性好乱?几闻狄道之初陷也,浮尸蔽洮水,而下者数万,河州亦然。幸而得脱十分之一,又出於畔乱,而兵征之其随楚军而北也,正大雪盈尺,妇孺道僵,旋填沟壑。嗟乎!均为赤子,独罹毒荼,抑谁使之然哉!

耆旧录

马 防    本卫宕昌人,父子、兄弟皆一时名将,防为六郡镇抚使。宋咸淳中元将张文安与防同里,谕令降,防不从,文安乃列棚攻城,潜遣勇士,蹑云梯登,斩关纳外兵,防悉力巷战,兵败死之。

      防之弟,咸淳中知钦州,徙邕州,抚诸蛮,治关隘,俱有条理,边陲晏然。宋亡,既留静江总,屯戌诸军。守城元将阿里海牙以兵夹攻,阴遣人招之降,既发弩射杀之,攻三月,前后百余战,讫无降意。城破,率死士巷战,被执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谕时始仆。

土司

宕昌正百户土司马承烈,系宋马既之裔。明洪武时,马桢以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历八世,至辅国。弟国栋於本朝康熙十三年承袭,历八世;至马承烈,管中马番人一十六族,把守隘口一十六处。

攒都沟正百户土司后桂,系宋都元帅堪卜底节之裔,底节子哈撒儿子尕儿只班,明洪武时,赐姓后氏,历八世;至后章授世袭土百户,历四世;至后之隆,於本朝顺治年间,授外委土百户之隆孙发葵,於乾隆九年授正百户,历四世;至后桂,管中马番人二百九十名,把守隘口四处。

正百户土司赵士林,始祖赵党只官卜,明洪武间,以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历六世;至应臣,於本朝顺治年间,授外委土百户,历三世;至世兴,於乾隆二年,授正百户,历五世;至士林,管中马番人三族,把守隘口十处。

茶埠峪番僧纲司一世桑介,系大智法王班丹答释之后,其孙绿竹尖挫,於明成化间,用征番有功,封宏济光教大国师,数传至只即丹子;於本朝康熙十四年,吴逆之变,纠土兵,恢复洮岷有功,赐诰授宏济光教国师,传至尖采宁卜;於康熙五十年停袭国师,以始祖前例,袭番僧纲司,历六世,至一世桑介,管招中寺院三十五处。

已改土把总林口土司后振兴,系后祥把古子。后祥巴古子于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功授世袭土官百户,历五世,至后希魁;於本朝顺治十二年,授外委土百户,传至后荣昌;於乾隆六年,授正百户,历四世,至后振兴;於光绪十年,被部民控劾改土归流,土司以土把总承袭已废。

多纳土司赵廷贤,始祖绰思觉,於明宣德间,以功授世袭不支俸士官副千户,历六世,至宏基;於本朝顺治十六年,承袭宏基子廷贤。廷贤子某,於雍正初,煽乱伏法,土司废,以其地为归安里,属岷州,归安属番四十三族。

赵伏     选任河南道监察御史。

姚谦     选任刑部广西司郎中。

刘昌     选任兵科给事中。

吕 贤    选任南京户部郎中。

按右四公事绩无可考,禄岷志云:洪武初,求才维亟,四公并以明经应聘,骤列巍班,亦一时之荣遇也。

      字尚絅,号松壑。成化已丑进士,岷之有进士自锦始,历任邢部司官,鞫谳明允,审录山东,平反甚众。会他司失官金,属锦按之,屡鞫不承,遣人绐其家,得金示子,遂伏罪。畿辅灾,以锦往赈,平籴劝贷,分遣良吏,给之所活,不可胜计,方山庆城二王府有大狱,奉命往治,还迁大理右丞,再奉命治岷、襄二府狱,情罪皆协,寻转右丞擢副都御史。巡抚紫荆等关,进少司寇。卒,赐祭葬,修撰康公海为之状,长沙李公东阳志其墓。公为人孝友忠诚,出於天性,居官以清谨为本,至易箦之日犹倦。倦於军民疾苦,不以私家子孙计,时论重之。祀乡贤。

王 铎     字大振,成化丁未进士,为人敦古尚行,守正不阿,事亲以孝闻,晚好读书,遂成进士。初任滇之永平令,再任蜀之眉州牧,旋历马湖之郡丞。郡守所至,贤声藉藉。继擢西蜀之大参,功业恢廓於陇安一郡,多所创建,区画悉得其宜,致任归清风亮节益重,於乡里卒,祀乡贤。

张 潜     字用昭,号东谷,锦之子也。宏治丙辰进士,少应举督学,邃杨公试得其文,谓关中有三才:庆阳李献吉、洵阳张光世与用昭也。既而,三子俱登进士,用昭历任户礼二部司员,迁广平守时,畿辅多盗,用昭善为防御,得以无恐。暇则按属附循,广施惠政,民益安辑。寻擢山东大参政致仕,公为人格守庭训,律已端方,蕴籍宏博,长於词干。卒,祀乡贤。

於 敖     字叠州,正德辛巳进士,授计郎,即出为山西大同郡守。历升直隶霸州副使、山西大参、擢湖广廉访使,寻任右藩於山西,继拜都经略易州,又转都察院副都御使,为辽东巡抚致仕。公为人孝友实践,蕴籍渊深,历任中外,声施烂然。在冀南时,立城及四堡寨,盗贼不敢犯,民永赖之。乞休之后,杜门谢客。时复周恤,其宗族乡党州人咸推重焉。

刘世经    嘉靖壬午举人,任直隶深泽令。好古博学,力行孝弟,亲殁既葬,庐墓三年,论者以为难。

      性耿介不苟,以医术济人,多所存活,不受谢,事亲生养死葬,曲尽其礼,惟不作佛事。伯父乏嗣,孝养无异,其亲时论伟之。

杨承芳    本卫指挥佥事,升任环县守备,回籍。崇正七年十一月,流寇登城,势危甚。芳率家仆数人,拒贼和政楼下,遂退寇全城。及明年三月,贼复至,承芳直抵贼壘,大战叠河之南,力屈死之。

梁建中    本卫诸生,崇正七年十一月初一日,夜漏三下,有流寇数人城而上,时建中独醒,见之,遂上城拒击,复骁城大呼,城中人起,时建中遇害,贼亦带伤而下,众贼终莫敢进城,城赖以完。

庞允升    本卫袭职指挥使,继建中御贼,力屈死之。

曹思正    以孝廉授河南襄城县令,冰蘖自矢,襄人皆爱戴之。崇正十七年,李自成陷城,遂殉难。

国朝

董 绅     岷之东山人也。少有大志,每读史,至殉忠诸臣,辄慨然曰:大丈夫当如此矣!顺治乙酉,以明经司训汉中之沔县,抚军荐其有史才,擢巴州牧,治绩大著,兼以督饷,济军上官,悉倚重之,时贼扰保宁,主帅计无所出,公曰:将军盍以轻骑三千,分为三队,各伏险道,然后许言“我军畏贼”,悉具行装,弃城而走,贼必引兵取城,即以一队截其归路,彼军必乱,我以大军要杀之。如彼有后军救援,复令一队,分布险道之两旁,旗帜不分赤白。贼必狐疑,不敢径进。遂令一队捣其巢穴,贼之首尾莫应,若属,皆为我擒矣。帅从其计,贼大溃。事闻权兵备道,驻锦州年,贼复围锦,势甚迫。中军微露劝降意,公大怒曰:吾受跻显要,今日之事惟有退寇,全城以告无罪。否则,当以死继之。敢言降者斩。中军退而惧甚,乘夜入帐中,斩公首,降於贼。

陈近思    岷州肃政街人,以诸生中乾隆科举。人性至孝,尝为母捉头虱、割脚胝。凡遇酒食新物,母不食则不敢尝。人邀宴者,先具酒食其母,而后列筵,否则终不举箸也。久之,人皆知其意,遇邀请者,皆依例行之。其赴乡试也,母焚香,夜祝天曰:使吾儿得列榜末,老妇愿足矣。揭晓果在末名,人以为孝感云。年七十余终。三日行成服礼,而部诠广东某县知县报至,遂以知县礼葬焉。

陈万书    字石仓,岷州廪生,陈近思之孙也。父为库房经书,道光二十四年,解银往省,行至岳家湾洮滨陡坡,会洮水暴涨,阴雨道壤,车覆溺死。万书痛父之死非命,每虞祭朔望,辄具香櫡、饮食,往洮河滨哭奠。自初丧绝荤,以瓦碗朝夕饮豆粥一溢,蔬果亦不食,冬月卧冷床,越数月,毁脊骨,立遂死焉。

郭成峻    本城人,乾隆乙丑科进士,授直隶容城县知县。弟城巍,丁丑科进士,授四川荣昌县知县,事绩年远,无可考。以岷科第甚稀。本朝列进士科者,惟郭公兄弟及近科尹世彩而已。故著於篇,以志边徼进取之难。

      本州南川人,明副都御史敖之裔。乾隆末,以拔贡生选授福建长乐县知县,以事诖误,镌职归。赋诗云:愧引寒毡入荐章,海天万里渡吴航,生平官今何在,两袖清风两鬓霜。著有南川诗文集。

杜生莲    本城人,乾隆末以岁贡生,诠授陕西西孝义分府教谕,并委摄洵阳县篆,年七十致仕归,睦宗族,和乡党,邑人钦其德化,治家训子弟有法,妇女不衣裙,不敢至前庭。官斯土者咸敬礼之。

杜景奎    生莲之子,嘉庆初,以岁贡生,诠授陕西周至县训导。未几,解组归。待二弟友爱甚笃,以耕读为乐。时富观察遣丁往省道,遗一匣。其弟晨出,拾归。景奎启视,则白金四百两,宝石五颗,曰:此必官家所遗,即具帖揭诸通衢,观察闻而取去。旋以“拾金不昧”四字匾额旌其门,所遣之丁,方在外觅死闻之,乃敢归也。嘉庆三年,川楚教匪围城,公出粟,以佐官廪之不给,其洁已好施如此。

孟述思    岷州人,由马兵补本州营外委,随大军出征凯旋,后署本营左哨经制。同治二年二月十三日,杨土司所部番众变,逼岷城,述思带兵击却之。未几,复出。述思奋力穷剿,番众弃械远飏。述思追至离城十里之古儿占,贼倾巢至,述思陷入重围,死之。事闻优如例。

秦 典     字徽五,本城岁贡生,性狂直,长於词翰。通渭牛雪樵主文明书院讲席,尝谓秦生狂直,以大成期之,为其母撰书寿文。同治三年八月,岷回贼肖奋魁反,城陷。典衣冠登明伦堂,贼至,胁以从逆,典大骂唾贼面。贼怒,断舌、錾齿,遂杀之。同时死者有岁贡生李枝芳、增生张廷瑞二人,皆练勇守城者。城陷,枝芳忿气击贼,贼杀之,解尸分挂四门;廷瑞率义勇数十人巷战,被执,抽筋剥皮而死。

附:

乡贤祠奉宋知邕州马公墍、明指挥使马公德辉、龙虎将军后尕儿只班、刑部左侍郎张公锦、四川参政王公铎、山东左参政张公潜、副使朱公衣。按旧志云,马公德辉奉掌岷,其世职则不在岷,盖名宦,非乡贤也。然前人或有所据,故仍之。是则以德辉公为乡贤,自前明已然矣。

冶 氏,教谕郊之女也。郊之任南乐,妻女从焉。既而郊妻杨氏疾笃,女昼侍汤药,夜则焚香祝天,愿以身代。四十余日未尝解带。杨氏卒,女号恸,追慕三昼夜,不进饮食,遂自缢死。上官皆为致复,给赀归葬於岷。都御史孝泉王公志其墓,其铭曰:仁而孝,义而裁,以死殉母,岂匹妇之为谅哉?冶娥,曹娥,异世同哀!

许 氏,本卫袭职指挥张概妻,概阵亡时,氏年甫二十三,抚幼子腾承袭,腾亡,抚幼孙宗元承袭,宗元又阵亡,是时,氏年已八十有七矣。苦节六十余年,抚孤两世,未沐旌门之典。惜哉!

杨 氏,太亨妻,家极贫,夫染疾,不能供汤药,氏以裙覆其夫,乞米於邻,及归,而夫已亡矣。氏痛哭,仆地即死。知州李侨表其门。

虎 氏,贡生孟养中妻,养中入都廷试,卒於途。氏年二十有八,携其子,扶柩而归,葬以礼,子名乡有声,痒序以岁,荐秉铎廷安之吴堡县,氏年八十二而卒。

国朝

陈 氏,北路元山寨居民,徐添顺妻。添顺以墙崩压死,氏痛哭三昼夜,勺水未尝入口,誓欲从夫於地下。家人防之,稍疏,遂自缢死。

烈妇王氏,岷州举人包世禄妻,色美而德粹,事翁姑以孝闻,世禄又醇谨好学,时人称为佳偶。同治三年逆回反状大露,官犹与约和,而城中人多假事出城以逃。烈妇亦佯为衣者,持袱以出。回酋闻氏有色,属其党伺防甚密,故氏不得脱。及八月回反,酋遣其党数人来温语劝诱。氏曰:汝辈待庭下,吾检吾妆奁、针线则行耳。贼待,移时不出,遂入室视之,则氏负匮立,剪刀戳心窝,血流喷涌矣。一哄而散,后邑举人王继政作诗吊之,云“艳如桃李结冰霜,花剪刺心对贼亡。”事闻已旌,世禄兄世福妻高氏六月死之。

人类

岷旧汉番杂处。前明国初,熟番沐浴皇化日久,与汉民无异,衣服礼俗,道一风同,几於无可区别。惟自白水江,即桓水以南,南山内外,迄於松茂,犹是番民。南山迤东,马土司所辖;迤西,杨土司所辖,分卓挂铁布二类。明时招中互特于西营城,设番厂,以处其来者。每市肆列货之日,则以兵防之。故他处市聚谓之集、谓之场,而岷独谓之营焉。其时,每出劫掠,明设隘寨七八十处,合内地言之汉番兵二十余,以备之。

国初,裁损祗存二十之一。今则茶马招中久废,番厂不修,各隘寨均罢,於城南四十里之麻子川,设经制一员、兵一哨,以卫近番各堡寨而已。岷人之入山后,采柴木者,时劫其牛马,间亦伤人,而内地则无敢侵入。其地,自天生寨以东、宕昌以南,颇饶,够产果蔬。以西地寒,略种燕麦、青稞,深者,并此亦无资生,全恃畜牧,亦有篱落而毡帐,时移以逐水草,衣服羊裘褐袄。富者,亦衣绸布氆氇之属,饮酪酥,食牛羊肉,妇女以发作细辫数十,不足,续以牛羊,或缀银圆大小十来枚,垂及腰下,如杂佩然;贫下者,春夏来内地,为汉人佣锄,取值甚廉,夜则露处。汉人亦时往彼中货易,然必能操番语、认酋豪为主人,而后可通云。

岷向来回居南关、禄撒、巴里庄、吊沟等处。自同治乱后,吊沟回无孑遗,田亩汉人承种。今南关回八十家、占藏三十家、巴里庄二十家、白杨坡二十家,共男女九百口,与汉人来往洽,习相庆,惟不通婚;奉其教维谨,而不立礼拜寺;性善商贩,轻耕稼;有力者,贩皮於川,而来以绸缎等货;贫者,货茶收买牛羊皮,及小小物,比汉人黠甚。然亦安居,无他故。

户口

汉户:一十一万八千三百二十六丁口。

氏族

包氏 

宋神宗时,青唐蕃俞龙珂,率其属,内附自言,闻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帝如其请,赐姓名包顺,遂居岷。高遵裕刺岷时,曾遣包顺,出西门击吐番;又与包诚出赀,修广人禅院。见宋王钦臣记中,明有指挥同知包阿速,阿速子鬼儿,鬼儿孙海海子、虎虎子,美俱袭。隆庆间,袭有名世英者,美子也。国朝失其职。今本城及西南路包氏,宜是其后裔。

赵氏:

有三宗:一宋神宗时,吐蕃木征降,授荣州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一河湟羌隆替降,赐姓名赵怀德,其弟曰怀义;一西番巴沁札卜内附,赐姓赵氏。按岷志番属门,明草耶族,生番赵绰思觉,宣德间,以功授世袭,不支俸,土官居西南路多那族,地传七世至康熙间,为赵廷贤。雍正初,廷贤孙煽乱伏法,番民归流,以其地为归安里。此当是巴沁札卜之嫡裔,而麻土司赵党只官卜,或其支庶也。赵怀德当是狄道关堡赵土司之先,而岷之本城南北乡赵氏,当是赵思忠之后。盖铁城在岷北乡,而宕昌亦相传为木征,城糜云领南,有木家七族,则木氏之居岷,可知已。

后氏:

其先有堪卜底节者,萨底族番人,为宋都元帅,墓在小石门山下,底节子哈撒儿。元太祖时,用伐乃蛮,征西夏有功,命镇抚叠州,即为叠人。叠亦名波忒国,至其孙尕儿只班,元末,守宁夏。洪武初,率众归附,赐姓后氏,擢为宣武将军。十年,命掌本卫。事尕儿子、安安子、能能子,成功俱袭指挥同知。於正统宏治间,任本卫指挥、安都指挥、能指挥、同知成功子泰。成化时,袭职任岷守备。能季子、成成子,章授世袭土百户,传七世,至国朝康熙间。委任事,居攒都沟,至今袭职,此一支也;其宗,后祥巴古子,为后章头目,洪武二十八年,授世袭土官百户,居闾井里,传十余世,至光绪初,土民归流,土司以把总承袭,此一支也;至番僧纲司,明为大智法王后、班丹札释之后,其世次虽不可考,然亦本州后氏,此一支也。

李氏:

本河南罗山县人,明洪武初,思济降附,其次子义授指挥签事,掌岷印,义子芳芳子国柱俱袭签事,则世为岷人矣。然入国朝来,世次仍无可考焉。

按:右四姓为岷本地旧族,其源流尚可稽考,至有明暨我朝,科第门望,若於王韩魏郭刘朱张等,皆无从寻释。旧志云,洪武初,开设岷卫,移直隶官兵守之,并经历司,编户十六,又徙岐山县在城里民居之,谓之样民。然则,李氏外三姓,皆番族,而汉姓则多直隶、岐山人矣,俟更详考。

宗教

回教九百人

喇嘛教二百六十五人。按:岷人旧信佛,招中寺院三十六所,喇嘛甚众,其不出家祝发者,亦拜佛诵经,号曰善人。自嘉道以来寖衰,今则喇嘛益少矣。

耶稣教五人

实业

士五百人;

农一十一万五千八百二十六人;

工八百余人;

商一千二百人。

地理

本境在兰州省城之南六百一十里,在巩昌府城之西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新寺镇宁远县界,西至西湾濠洮州界,南至干江头西固厅界,北至桥道铺狄道州界,东南至良恭马坞镇礼县界,西南至叠州天生寨生番界,西北至堂卜里沙马里狄道州界,至宁河里河州界。

按:党卜里距城三百一十里,沙马里距城四百里,宁河里距城四百二十里。此三里向系岷之地,参互他境。自石关至分水岭,系岷与漳县交错地;自分水岭至李家庄,系狄道、渭源与临洮交错地;又自李家庄、越红道峪、燕脂川、苏家城,皆狄道界,而后至岷之党卜沙马二里地方。而宁河里,又在河州地域之中,此固不可为定界也。其实桥道铺之北铁佛寺,即狄道界;焦峪里,即渭源界;石关以北之漫滩分水岭,即漳县、渭源、狄道界耳。

本境分为十七里:

岷州里    地即附郭东至教场底藏里界二里,南川招藏里界五里,西至三十里铺岷卫屯地界三十里,北至板达沟底藏里十一里。

勇家里    地在林家族距城正北二十里,东至东札沟岷卫屯地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泥的族岷卫屯地界四十里,西至腊梅滩岷卫屯地界四十里,北至婆婆庄底藏里界三十里。

喃铁里    地在林荔川距城东南六十里,东至巴里庄和睦里界二十里,南至菜子沟岷卫屯地界三十里,西至哈塔铺招藏里界三十里,北至司徒山李冉里界二十里。

余梅里    地在鹁鸽距城正东四十里,东至遮阳铺朱古洞底藏里界一百里,南至安家山喃铁里二十里界,西至吉拉河底藏里界一十里,北至喇嘛里勇家里界六十里。

李冉里    地在麻界里距城正南五十里,东至纳子里底藏里界三十里,南至师婆寨和睦里界三十五里,西至中堡族招藏里界四十里,北至楸木麓岷卫屯地界三十五里。

和睦里    地在巴里庄距城东南八十里,东至延川子宁远县湫山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搭舍里化都里界四十里,西至喇撒堡岷卫屯地界二十里,北至瓦房堡李冉里界四十里。

底藏里    地在校场崖距城正东五里,东至阳凹古郎霸成麻里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马连川汤瓦里界八十里,西至野狐桥岷卫屯地界四十里,北至元山坪洮州梨国寨界一百一十里。

招藏里    地在包家族距城西南二十里,东至中堡族李冉里界一十里,南至哈塔铺喃铁里界六十里,西至泥的族勇家里界八里,北至罗家沟岷州里界一十里,

成麻里    地在新寺镇东距城正东二百六十里,东至蒲家庄宁远县马力坡界一十里,东南至吴家庄宁远县安家沟界三十五里,西至草滩河贵清里界五十里,北至吉家坪宁远县合河口界三十里。

古占里    地在四族川距城正东一百三十里,东至太寺镇宁远县九年里界七十里,南至露松坡岷卫屯地界四十里,西至巴麻滩贵清里界二十五里,北至漫干山漳县界四十里。

贵清里    地在贵清山距城正东一百五十里,东至叶林堡古占里界里四十五里,南至草滩河成麻里界三十里,西至塔下湾岷卫屯地界五十里,北至梁家山古占里界七十里。

汤瓦里    地在宕昌董家里距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至驴辔山临江里界二十里,南至牙坪马土司番界一十五里,西南至何家铺和睦里界二十里,北至棚都牌喃铁界四十里。

临江里    地在杨家集距城东南一百八十里,东至蒿蹄子礼县苟家园界二十里,南至宕昌汤瓦里界五十里,西至干江头西固厅界六十里,北至吕家沟汤瓦里界三十里。

宁河里    地在河政驿距城西北四百里,东至鸭儿里河州界四十里,南至银滩州界三十五里,西至安阳坡河州界一十七里,北至沈家庄河州界四十二里。

党卜里    地在斗卜滩距城西北三百一十里,东至岳肃家庄狄道县界一十五里,南至靳家坪河州界三十八里,西至杨水家庄河州界四十四里,北至康家寨狄道县界三十里。

沙马里    地在苏家城西北四百三十里,东至果园狄道县界四十五里,南至安路关河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沙马关河州界六十里,北至斗石关宁河里界三十里。

化都里    地在党卜川距城西北三百七十里,东至浅河子党卜里界二十里,南至巴儿山河州界五十里,西至胭脂川党卜里界二十里,北至屠恭峪沟狄道县界三十里。

城内有万寿宫近年创建

文庙同治末重修后有土山三以象三台明时所筑

城隍庙 依旧近年补修

张三丰祠 旧有吕祖祠新增并近年修建

东门内有钟楼杰阁三层,甚高峻明时建。西门内有鼓楼, 亦明时建,今久圯矣。

旧道署有明时产芝碑,嘉靖间曾产菌芝。

城内旧有坊数十,今皆废,无存。

城东一里,有叠藏长桥,同治间重修,桥西有濯缨堂,故址桥东。

东山下里,有苏亭故址,又有乐寿、观澜二亭故址。

城南金童山,有明二郎祠,今废。山下有宋王韶墓,附会,不足信。

南川有宗泽祠,近年重修。城西西营城,有元将王完颜墓。

城北、洮水之南,有禹王庙,禹见长人授黑玉书处。洮北岷山上,有明时玉女祠,久废。

西魏同和郡溢乐县、周当夷县、和政县,俱在城西。

川在州东南良恭县,在州南今良恭镇。

宋铁城古址,在州西北元山坪。坪东有元哈撒儿墓。

分叠城,在城南落嗒里东,今属西固厅。

金宕昌以东、上拶丙舍乔家等族,即今瓜子沟三柯五坪地。

其余古迹,分见山、水各条。

西倾山,今俗名石山,在城西南二三百里,洮水出其东,叠水出其北,羌水出其西南,桓水出其东南。此山高插霄汉,四时雪不消,其胍络帛远近,则西控洮州,东接阶文,而横跨於岷之西南。其东出一支,实为本境山水之分界,俱列如左。

:岷旧志以西南之山,为露骨山。考宋史王韶,破土蕃木征,系由河州起兵,其云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云云,乃由河州进至洮州。露骨山在今河州西南,连洮州蕃境,与岷无涉。今证以水经注洮水、桓水之所出,及钦定书经传说,汇纂胡渭禹贡锥指诸书,则西倾之在洮岷西南审矣。兹故首载西倾,而不录露骨。

天生寨,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自西倾分支东行五十里许,即此山。山峰卓立,四面峭壁,如城,番界芝仇池也。叠水出其北,其西即唐叠州地。地气温暖,竹木茂美,西有石门,去洮不远。

石门西南,有仙人崖。旧志云:冯仙人尸解於此。仙人不详何时人,每岁番人作新柩易之。否则,有雹灾。叠水经其东,分水岭在城南四十里,自天生寨,山脉起伏,迤东约百八十里,至此名分水岭,桓水出其南,麻子川水出其北,唐卢照邻有诗,旧志载之。老鸦山在城东南四十里,自分水岭,迤东二十里。至此,冉家沟水即板桥河,出其南,耳阳沟水出其北。耳阳沟产煤炭。

班哈山,在城东七十里。自老鸦山,迤东转北二十里。至此,申都河出其南,纳纳沟水出其北。

高楼山,在城东南八十里。自老鸦山,迤东三十里,过隆家寺,又东三十里。至此,荔川河出其南,闾井河西源出其东。

麦麓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自高楼山,迤东三十里。至此,良恭河出其南,闾井河南源出其北。

莫遮拦山,在城东一百六十里。自麦麓山,迤东三十里。至此,闾井河东源出其西,山之东,地名响河,礼县界。此山极高,风气甚劲,每夏雹、冬雪,行人往往冻毙。云山之南,礼县界,内有牛头山,明地理志在岷州东南,旧志因语讹书,为人投山,盖姜维之所徒出师也。延熙十二年,维自牛头山进兵,救麦城。

:右自天生寨以下七山,皆西倾东行之支。此诸山,横贯岷域之中,凡山南诸水,皆入桓水,以达於西汉水;山北诸水,西则入洮水,东则入渭水,以达於黄河。盖山水之区分雍梁之界限也。今以此七山,列为中条,按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以西倾山为中条,嶓冢为南条,山为北条,以下水悉依南北叙次焉。

摩云岭,俗名俗儿岭。在城南一百里,去宕昌城三十里。桓水经其西,明吕诗云:“一江白浪,摩云山岭”是也。今上有窑户,烧沙土为器,以资岷用。岭南地名木家七竜,即宋木令征旧居也。

隐贤山,在城南一百里。宕昌西南旧有三阁,相传姚太师,本州人,名谦详,见耆旧录。结芦读书于此,其题咏,康熙时犹存。宕昌河经其下,鲁班崖在城南一百六十里,临江铺桓水经其下,两崖悬绝,有二柯插入岩隙,俗传鲁班凿山,引临江水即桓水,入白水江,以去壅塞之患。

良恭山,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桓水之东,闾井河之南。隋废县也。

自麦麓山以南,岩岫参差,崖谷合沓,村多依山上,鸡犬相闻,人语响答,而相造,或半日始至,云其西水由桐柏口入桓水,东水入礼县界。

五台山,在城西二十里。洮水之南,万松林立,望之蔚然。从下而上,有五台,巅顶有观音,池深不可测,祷雨辄应,山下有小溪水流入洮河。

金童山,在城南半里,叠水之西,上有二郎庙。宋守将种谔、马云创建,明指挥使马德辉重修,今废。

东山,在城东二里,叠水之东,洮水之南。每此山兴云,则必雨。

冷落山,城东五十里。山形孤耸,多雨雪,纳纳沟水经其下。

鹁鸽山,在城东三十里,其上皆土,周十余里,陇陌坟衍,地气高寒,唐志阔博山,疑即此也。

贵清山,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成马里界与漳县境连,高秀峰拔,松柏参天,绀字琳宫,高列鼎峙,其西一峰,笔立,中断如削,驾木通桥,踏虹度空,飞隼在下,号曰:西方胜境!西来山形最奇处也。明道士杨铁牛,炼真於此,舍身崖,遗迹尚存。道光时,漳县王中丞青崖有诗十余首,镌之贞石,以纪其胜焉。蒲麻河经其西,闾井河与马昌河会其东。

斗底山,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贵清山之西,鸿门寨之南。鸿门寨河出其北,赵家坪河出其西。彼处人士,以此为牛头山,云是姜维与魏将战处。按延熙十二年,蜀汉姜维,依麦山,筑二城,以逼三郡。明地志云,在岷州东北处,通陇西、狄道、临洮三郡,最为要害,且地险可依。麦城宜在此牛头山,乃伯约出师之道,在礼县界,去此当在百许里也。

氆氇岭,在城东北七十里。岭上旧有寨堡,故又名木寨岭。今临巩等处驿路由此,攒都沟水出其西,遮阳河出其东。

遮阳山,在岷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距石关十五里,山峰峭立,苍翠如画,清晓烟霏,亏蔽朝曦,故有遮阳之名。上有芸叟洞,宋张舜民尝游於此,题其洞曰:“芸叟”。镌题咏石上,年久漫灾,尚有“西溪东汇里石门”七字及元年月字可辨识也。

夸门山,在遮阳之右,俗名大王洞。张舜民题曰:“夸门”其西有千丈潭,亦舜民题名。

石关,在城东北一百三十里,一名卢鱼关,三峰插天,清流环绕,溪上有独秀石。古人过此,多有题咏,镌之石上,岷胜境也。

岷山,在城北三里,洮水之北,西北毗连洮境。自岷西境底北乡,错狄道界,绵延一二百里;洮水环其西南东三面,土色黑,坟其北,巴娘寺一带出赤土。按夹江两岸之山,谓之岷山。此去江源,在松潘卫、西番中浪架岭近千里。故知此山因岷州之名目,非禹贡导江之岷山也。

小石门山,在城东北七十里。有宋都元帅堪卜底节墓,长城秦蒙将军所筑。汉书云西起临洮,文献通考云在岷州,然故址无可考,当在洮北岷山也。

崆峒山,隋志云在岷当夷县西,今亦不知的是何山也。

桓水,一名白水江,源出城南四十里之分水岭,初派颇细,南流二十里,迳哈达铺以上,溪涧十余,左右涓注,以微不录。又东南流,历峪冈头,至脚力铺。荔川河从北来注之,其流始大矣。荔川旧志以为素西城,非也。当是唐川废县地尔,其河发源於高楼山之南。南流十里,迳巴里庄,至石门沟水,从西北来注之,又南流二十里,迳荔川城南,冉家沟水从西北来注之,又南流二十里,迳麻赵土司地,至脚力铺,入於桓水。桓水又南,迳摩云岭西,至巅角城东南,河水徒西南来注之。南河一源,出入树沟;一源出黄家路,二水东流数十里,至任藏里西合流,又东迳木厂南,名南河,每岁六月,西倾山雪消,则水涨,可以放木也。又东迳巅角城下,入於桓水。桓水又东迳高桥下,桥临石矶,构造天然。缸沟河从南来入之,又东迳何家铺,入峡至宕昌上川其北。宕昌旧城,其南杨满城,故老相传,云是木令征城也。二城中,有一桥通渡,又东流迳董家堡。东南为下川堡,今马土司居也。宕昌西北有水二:一出榜沙沟,一出油房沟,二水会於董家堡之东南,流入於桓水。宕昌西南有水,一出任藏沟,迳杨满城西北,流入於桓水。东南有水,出西番沟,东流至新城子,南北流入於桓水。凡此,各沟并上缸沟箐林木郁茂,松柏杉桦丛生如麻,材木供给东南诸乡之用,且波及他境。而贫下无产者,资以为生,约计十之三四焉。桓水又东南流二十里,迳新城子,又二十里,至临江铺桐柏口、良恭。银洞水从北来,入之良恭。隋废县。岷志其山产银,即银洞岭也。水出岭南,东南流出桐柏口,入于桓水。桓水又东南,迳乾江头,出歧入西固厅界,又三十里,至西固之两河口,与羌水合。

羌水,一名垫江,亦名白水江,源出西倾山南,水经注谓之天池,白水今在四川松潘番界。若鲁粗鲁等族东流,迳杨土司之杰古哈隆礼什巴隆札宁巴二坡棉吗卡松聂木等族,东流至叠州之达里沟口,会哦力叭喇山独牙牙山南,东来之水又东迳鹦哥谷,束于两山之间,其声如雷,自发源。至此,约行四五百里矣。水经云:至宕昌东西北去天也,天池五百余里也,又东南流入本境,城南二百里之落里,有水从北来注之。此水源出分水岭之西南村,地里南流数十里,入石峡,又南流一百数十里,至落荅北入于羌水。羌水岸高水低,不可导引,彼人引此水作渠,灌田颇广,彼中天气融合,麦稷稻梁咸备。又水田膏腴,与岷土苦寒迥别。蜀汉姜维之所屯兵也。地又产金,羌水在右,人皆挖取;水中亦有,冬水落则捞沙淘拣。岷人之落魄或逃脱遁者,往往来此役采,以引日月。羌水正迳其南,又东流迳黑峪寺南,此盖唐之庄严寺,今为黄番僧纲司居也。又东二十里,迳韩板坡,南入西固厅界。又东历分叠城三十里,至两河口与桓水合。自是,通称白水江,大可行舟矣。

良恭河,在城南二百四十里,一源出毛雨沟,一源出麦麓山,一源出小峪沟,一源出米家沟,四源并导,东南流四十里,至良恭镇石李子相会,又东南流二十里,南纳铨水又十里,至王家坑出境,入礼县界。

马坞河,在城东二百一十里,相传元时牧官马於此,故名。其河源出莫遮拦山之东,东流迳金厂,旧云出金沟,历白铁厂,出锡,行百许里,                                                                                      至马坞南湫山,入礼县界,折而北流十里,迳马坞镇东西沟,水从西来注之。自是北流,入宁远县界,又东历宁远之四门寨、洛门,而入於渭水。

延川,在闾井河之东三十里,一源出延川西林畔下,一源出其东索落山,二水合而东流二十里,迳四儿沟折而东北流四十里,出玉安沟,入宁远县界,又东历宁远之滩歌川山丹河,东入於渭水。

榜沙河,在城东一百三十里。源出莫遮拦山之北,流二十里,迳金厂西至狼渡滩,地势极高,而水草沮洳漫涣泥淖七八里,春秋尤甚,或深不可测,行旅往往迷途,细草丰茸,根土湿腐,人掘块曝干,用代煤薪,谓之洼泥。周围十里中陇南营牧马之所也。水即名狼渡河,北流三十里,迳延川之西,翻柏坡出乾松香之东,而至教场坝,入榜沙沟,乃为榜沙河。旧志谓之马昌河也。又北迳榜沙里,国初有木场,后移於新寺镇东,与闾井河合。

闾井河,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有三源:东源出莫遮拦山之西;南源出麦麓山之北;西源出麦麓山之西鱼翅沟,西流十余里,迳新庄折而北流,至八郎寨折而东,流迳闾井里古城之北,与东、南源相会。明吕诗所云“万树青松闾井河”是也。水产鱼,重口有齿,味甚腴邑,入张昌诗,云“闾井鱼肥处处荃”,道实也。自此北流四十里,迳砖塔寨东。

申都河,自西南来,入之申都。河源出班哈山之东,东流迳申都里纳哆兰沟水沙地,沟水折而北流至砖塔寨,东入於闾井河。闾井河又北流十里,迳红崖堡,东入磨沟,曲而东流四十里,至板子坪入峡,峡中有独木高架两崖,以济人行。马又东至榜沙里之东,与榜沙河合而入宁远县界,又东入漳河,以通於渭水。

蒲麻河,在城东一百里。一源出四岘山北,一源出东沟,二水西北流至蒲麻镇,相合又西北流六十里,至素素川之东漳县界。素素川水从西来注之,此水出素布崖,崖为砦,甚险要,其东南即贵清山,山下有潮水,或涸或潮,则往往大鱼出焉。蒲麻河又西北流出青汪峡,折而东流至新寺镇,名北河,又东入榜沙河,即宁远县界也。

鸿门寨河,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源出鸿门寨南、斗底山之北,山高而峻,上有佛寺,同治间居民为砦,以避乱。疑蜀汉姜维所筑麦城也。水北流十余里入漳河,漳县界斗底山之西为赵家坪,有水出其西琐兰沟,东南流二十里,入新寺镇之北河。

遮阳河,在城东九十里。源出氆氇岭,东流至遮阳山下,会金沟河,又东迳石关,名石关河。石关又名鱼关,以水产鱼似也。去石关二百,武有石高三丈,以来五色陆离,卓立溪上,名曰独秀石,上刻前人题咏甚多,今半漫灭不可读矣。石之东有亭,名绣石,遗址尚存。石关河又东至三岔,南入於漳河。

洮水,源出洮州番界、西倾山之东,江多岭,在洮州旧城正西五百里,自城西六十里之西湾壕,今曰西大寨,流入本境。从此东流二十里,迳阳谷寨,过西寨南,至野狐桥。此处岸深而狭,两矶对峙,相去不及。州武自昔有桥,同治回变毁焉,光绪庚寅重建,甲辰六月大水腹遭漂荡,只余三梁,横搭小木,人马往来,窸窣有声,加骇浪喧逐,耳目旋转,危乎险哉。此属洮岷孔道,所当急为修营者矣。又东十里,历中寨至二十里铺,清水沟水从北来注之,又东十五里,至大沟寨,迳五台山。北山下溪水从南来注之,自是折而东北流十五里,迳城北。水经注所云“迳临洮故城北,昔禹见长人受黑玉处也。”有绳船一,两岸置桩,横击巨索,索贯圆毂毂,牵铁缆联缀,首行者,挽缆踏船以渡,极称安稳。云北有板达沟水,从北来注之,叠藏河从南来属焉。

叠藏河,源出城西南二百数十里之札力哈哈山,华言丈八岭,西北流迳天生寨。天生寨西南,唐叠州故治也,得制番之要矣。又六十里,迳白石山下,又八十里,出石门口,其西南即冯仙人崖,详山条。又四十里,过废赵土司栗林族地。赵土司废后,名归安里,合栗林沟、车聂脑二水,又北至禄撒麻子川,水源出分水岭,北从东南来注之。自是折而北流十里,迳中堡东。中堡河,源出鹿儿坝,从西南来注之,又北十里,至城东有长桥一。叠藏河平时亦不甚阔,每伏秋暴涨,洪涛急驶,行者望洋。斯桥创自有明成化之初,迄於我朝同治之际,历载绩修,凡二十一丈,北通泰陇南,达汉巴。岷州八景所谓“叠藏长桥”者也。又北流二里属于洮水,洮水又东北流五百里,迳龙王台。下明郭之曾建桥于此,所谓洮上东桥,又有西桥无考,台上即郭公祠也。台下有龙潭,每大旱,州牧下牌索,鱼龙惊而辄得甘澍也。又十五里,至茶埠峪,有圆觉寺,后番僧纲司居也。

耳阳沟出老鸦山,水从东南来注之。又二十里纳纳沟水从东南来入之。纳纳沟水,源出班哈山之北,北流迳野人沟口,沟水从东来注之,源出桦林沟。又北迳禾驮里,至石门。纳南沟水北至吉那,此处乃岷东道通衢,每遇雹霖,水深而驶,行人时有漂溺。近议修桥而中止焉。惜哉!水又北三里,入於洮水。洮水又东北流五里,红水沟水从东来注之,源出近山色赤,古以赤水名。此州殆以是欤?又东北五里,迳梅川城北,曲而北流,城即汉索西城也。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榼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旧志云在城东南九十里,遂以荔川城当之。按荔川距洮水近百里,水经注安得云洮水迳索西城北耶。可以知其疏矣。洮水又北迳攒都沟,西沟水从东来注之,水源出木寨岭之西麓董家寺,西流迳后土司境,而出沟注於洮水。洮水又北迳中寨西,至石门沟。东沟水从西来注之,又迳元山坪东,有水从西来注之,二水皆源於洮州界。疑即水经注之步和川水也。元山坪有铁城故址,吐蕃鬼章所筑也。过洮水之东,即石门寺也。洮水又北六十里,迳包舍口,新堡川水从东来注之,又迳孤嘛窝,折而东北流入酒店峡。水经注所谓门峡也,两壁插霄,卓午始见日光,水阔不及廿武,石礁牵角,惊涛釜沸,雷震电激,喷沫洒人面,行者骇胆魄,不敢少休。此峡久不通人、行驿,路由东山桥道铺而往,同治间,军事,旁午需饷,孔极,王方伯凿山驾栈,栈穷设桥,以济南路,飞挽后,栈坍桥坏。此路仍记。又岷人不解作舟,惟木客编筏运木,自洮达狄,至此筏不能行,椽木皆散灌而下,或被巨石阻滞,缘峡乱木攒簇,后隙久则设法开通,水夫往往淹毙。云出峡即狄道界。

道路

东路,自东城起五里,至龙王台;又一十里,至茶埠峪;又二十五,至纳纳堡,过鹁鸽冷落山下;又二十里,至班哈山;又二十里,至申都里,右分一支四十里闾井;又二十里,至红崖;又一十里,至大寨;又五里,至小寨;又二十五里,至新寺镇宁远县界。

西路,自城西起五里,至曹家庄,右分一支,过洮河,通西路清水沟;又五里,至十里铺,左分一支,通鹿儿坝细巷儿等处番界;又五里至大沟寨,左分一支通马烨仓等处番界;又五里,过五台山,下通西南生番,至庙儿沟;又一十里,至三十里舗;又五里中寨,又五里至野狐桥;又一十里至西寨;又五里至阳谷寨;又五里至西湾濠洮州界。

南路,自南城起二十里,至禄撒铺,右分一支,西南通多纳栗中栗林等族,归安里地;又二十里至分水岭,右分一支,西南通麻子川达喇等族,归安里地;又二十里至哈搭铺,左分一支通荔川,右分一支,西南通着藏等族,归安里地;又二十里至脚力铺右隘口,二通生番鹅儿等族;又二十里过摩云岭下,至何家铺右隘口,二通生番雀中等族;又二十里至宕昌右隘口,二通马土司所辖马鞍山乔家,即隆等族;又二十里至新城子右隘口,二通马土司所辖马鞍山族;又西南通生番野古沟六忍等族;又二十里至临江铺右隘口,二通山后生番坪哈等族;又二十里至乾江头西固厅界。

北路,自东城起三十里,至梅川,左分一支中寨,右分一支过四现山,至蒲麻里;又一十里至攒都沟;又二十里至八月寨;又三十里至窟路里;又一十五里至牛营;又四十里至新堡;又二十五里至乔道铺;又一十里至狄道州铁佛寺界;又一十五里,至渭源县焦峪里界。

东南路,自东城起,南三十里,至老鸦山;又一十五里,至庞家庄,左分一支,过隆家寺,至巴里庄;又二十里,至荔川,右分二支:一至脚力舗,一至哈达舗;又二十里,至巴里庄;又二十里,至铁厂里礼县界;又十里,至八郎寨礼县界;又十里至闾井里,右分二支:一至莫遮拦,一至良恭宕昌;又三十里至延川索落口,左分一支,宁远滩歌川;又三十里至撒金沟;又三十里至马坞镇礼县界。

西南路,自城南起二十里,至禄撒铺;又四十里,至归安里,栗林族番地,进石门口;又八十里至白石山;又六十里至叠州;又五里至天生寨生番界。

东北路,自东城起一十五里至茶埠峪;又一十五里至梅川;又一十里至马厂;又二十里至老幼店;又一十里至木寨岭,右分一支,通素素川;又二十里至酒店;又一十里至大草滩;又二十里至遮阳舗;又十五里至石关漳县界。

西北路,自东城起三十里至梅川;又二十里至攒都沟;又十里至中寨集,右分一支,三十里牛营自此,洮河东无路,过绳船渡洮河;西三十里至元山坪,左分一支,往洮州王家坟;又三十里至石门沟,自此过绳船渡洮河;东六十里至包舍口;又十里至桥道舗,过此即狄道界。

岷州乡土志

物产

动物

马,止作孽生,备骑,少用耕、载。

牛,有犍牛、犏牛、牝牛三种,犏牛力健,任耕,多购自洮州。又有牦牛,止用为孽生。牡种牦,牡字北所生,即犏牛皮,耕者制为生鞋,番人以作浑脱,乳可饮酿之,则为酥黄,时有而不常得。

驴,用佐耕载,其皮熟而涅之,可训履鞿绎羸。

羊,有绵羊,春秋剪其毛,绩为褐为毡,亦为襖与禈,皮制为裘,有羖〇毛少茸而光滑,亦制为裘。

豕,腊月,脂入药,鬣毛制为刷,进东客有购之者,价颇昂。 

犬,不及洮产者,皮可为褥。

猫,皮亦可用。

虎,皮可为褥,头、胫骨可入药。

豹,皮纹有金钱、艾叶等,可为褥。

豺,吠声如犬,猎人不取。

狼,皮可为褥。

熊,皮可为褥,御湿,油、胆可入药。

麋,俗名马鹿,冬至解角,新生为茸,老可烧为粉、熬为胶。

鹿,俗名羊鹿,夏至解角,新生为茸,老可熬为胶,俱入药,皮之可为衣。

山羊,形如羊,而大,血可入药。

貐,形类驴,独角,旧志云:民有得之,献官者。

野猪,油或用以涂,治寒湿腰疾,皮甚柔韧,而不解制作,或用作马鞦辔。

猴,出南山。

狨,出南山,皮毛长七八寸,云可御湿寒,骨亦入药。

麝,脐香入药。

野猫,有斑纹者,俗称野狸子。按刘郁西域记云,香狸纹似土豹,粪溺皆香。旧志云:有香子猫,同於麝,即香狸也。

兔,粪为望月砂,皮可用,有家兔,黑白二色,皮制为裘。

狐,皮制为裘,毛深厚而温滑。

黄鼠,尾毫用为笔料,皮为臊貂。

獭,皮用为袖盖等类,作褥铺之,治水0病。

瞎瞎,小於黄鼠,大腹,短足,目细而深,有似无目,故名瞎瞎,穴田中,伤禾稼。农人於春时,设机捕之,或蒸食之,云去伤劳。

以上兽属。

鹁鸽

红雀

锦鸡,即鵕鸃鸟,其毛羽金翠斓然,古有鵕鸃冠,今不解制造。

绣鸡,即吐绶鸡,俗曰潮鸡,胸含有翠色,如绶,时吐时敛。

雉,雄即翬雉,雌褐斑色。

黄鹰,或畜之,以猎雉。

黑鹰,大而黑色,甚猛,挚尾羽用为箭翎。

马鸡,尾可制为翎子。

鹦鹉

雕,尾羽可制为扇,为简翎。

播谷

啄木

大嘴鸟

慈鸟

飞生鸟,即尔雅之鼯鼠,本草之0鼠,飞而且乳,谓之飞。生取其皮毛,与产妇持之,令儿易生。故俗谓之催生。

以上禽属。

重口鱼

银斑鱼

砂鱼

三种出洮、叠二水,闾井河亦出。

齿鱼,背有黑斑,重口有齿,出闾井河。

鲈鱼,有齿、有鳞,出石关,究非四鳃者。

蛇,蜕皮入药。

蜂,人饲之,以酿蜜,割取者为白蜜,连蜂熬成者为红蜜。渣榨为黄蜡,其房入药,又有野蜂作蜜崖缸,但人无取之者。

蝌蚪

暇慕

蜘蛛,三种可熬为膏药。

接骨胆,出山水中,形似蜥蜴,或生食,或末服,接骨甚效。按:本草接骨,惟有自然铜,而无此物,或水底有。自然铜,此物渐渍而然欤俟者。

以上虫鱼属。

植物

大麦。

小麦,有春种者,谓之春麦,若东之闾井,西之西大寨,北之喇嘛山等处,地寒不产麦。

大豆,即蚕豆。

小豆。

青稞,岷地高寒,谷食惟此与大豆与燕麦尔。青稞亦酿酒,有烧醅,升取者谓之烧酒;有渍醅而饮者,即李时珍所云咂嘛酒也。

大燕麦,本草名麦。

小燕麦,二种辗为米,可作粥,亦与青稞作炒面,食之。

荞麦,下籽稀而收多,救贫,要产高寒处,并此亦不熟。此物最畏霜故耳。

大麻,可纫为绳索。

莴苣

芫荽

元根菜,根圆扁如磐,可食。

野韭

延寿果,俗名蕨麻,野生,根颗甘香宜人,荒年可代谷。

菜瓜

黄瓜

荠菜

苦苣,嫩根可为茹,茎有白汁,即芑也。

邪蒿

猪尾菜

笔管菜,黄精之苗。

辣椒菜,羌活之苗。

菌子,俗名甚儿,盖蘑菇之类。

羊肚菜

马屁勃

红花菜

黄花菜

以上蔬属。

党参,坚实,亚于潞参而大倍之,入药颇良。

黄芪,入药上品。陶宏景曰:出陇西洮阳者,色黄,宕昌者色白,即岷产也。亦有以黄独根充货者,名小芪。

黄精,苗名笔管菜,岷人但食苗,而不知其根可用。故采者少,入药上品。

贝母,紧小坚实,入药佳於川淅产。但不可多得,采之极难,有终日不获一两者。

当归,粪种成者,入药上品。唐苏恭以宕州者为胜,即此。此与党参、黄芪为岷药材大宗。但参芪野生,此须人种,费功颇巨。初年垦荒山布种,平川不成,及冬初成秧,掘出窖藏,次年春栽秧,锄壅,打0七八次,及冬药成,掘出缚把,置架上,以薪草烟熏之。到次年春始乾,乃可售。

大黄,生山林中者良,种者次之,番地尤多,苏颂谓之“土番大黄”,亦药材一宗也。

苍术,俗名鸡爪香。

羌活,出羌地,故曰羌活。岷正其地,采者亦多。

独活,陶隐居别录,以二物出陇西南安,苏颂以出蜀汉者为佳,岷地近蜀,二药独胜。

秦艽,二种运汉中售之。

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上品。按:茯苓假松气而生,岷山多松,旧志录此良不诬。但少采者,见良恭人言,於松下掘得,物黑、皮白、肉大如碗,此茯苓也,以不识而弃之。

土茯苓

茯神,即茯苓之抱松根者。

猪苓,即稀苓,近有采者,川中人时购之。

白芨

沙参

石膏,出红水沟。

甘松,出延川番白坡。

川芎,与川产无异,出西宁沟山中,亦名芎穷。

芍药,有赤白二种,白者远劣於南产。

青木香,寇宗曰:尝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

蓬砂,李时珍曰“硼砂”,生西南番。

半夏,出良恭,亦有麦冬,不堪用。

南星,处处有之,居人取之,制刀伤药。

升麻,苏颂以蜀汉者胜,岷产近之。

防风

柴胡,叶如韭,根黑色。

菌陈,目验有蒿,冬不枯,次年复生,人亦少采者。

荆芥

狼毒

车前子

覆盆子,即莓子。

枸杞子,少肉不佳,根即地骨皮。

牛蒡子,颗有刺,用以塞鼠穴,故又名鼠粘子。

蒲公英

葶苈子,有辛苦二种。

葛根

黄苓,处处有之。

款冬花,正月末始可采,城中四乡皆有。

益母草,子名茺蔚子,即诗之也。

骨碎补 ,一名猴薑,俗名毛蕨根。

贯众,亦曰管仲,荔川出。

苍耳,即卷耳用,以酿麦。

前胡

枇杷叶,花叶根干俱似南产,但不结子耳。

续断

乌药,人采以酿麦。

五加皮

红花,种成者。

薄荷,有香臭二种,臭者不可用。

威灵仙

何首乌,城中有种者,苗蔓生,根易长,此非何首乌也。姑仍旧志录之。

天花粉

牡丹皮

龙胆草

卷柏

地榆

金银花,荔川有。

金樱子,树似刺梅,俗名麻板刺。

以上药属。然除党参、黄芪、贝母、大黄、羌活、秦艽,外人多不采,惟川中人时来采取,若有人提倡,流通实边隅,自然之利也。

桃,结子迟而劣。

樱桃

梨 西南北乡出者名香水梨颇佳野生者酸不中食

灵柏 俗曰丁香花

山丹 有红白二种

百合,又有大花者,名瑞鹤仙。

罂粟

楸子

林禽

核桃

以上花果属。

松,有白松、黄松、油松、刺松诸类,黄松脆不中用。余自作屋材,外解为枋、为板,小者斯为搭板,用以盖屋镶,民居多用此,西戎板屋遗俗也。

柏,有香柏,多为枋,作棺甚美,亦任雕刻,有刺柏,亦坚可用。

沙木,即杉木,亦中棺木之用。

椴木,解为板,坚任雕刻。

桦木

青杠

绵柳

五柯木

缠条,皮纵理,若0故名,又有木名杨套石,早不材者,烧为炭;材者,制为车辋、车毂、辐条。

杨柳

白杨,二木不任栋梁,但可作板。

黄杨,至坚緻,作小器物绝胜。

小竹,盖苦竹之流,家园间有大竹,山中惟此,缚为帚,编为席、为筐、药筐用,多运贩他境。光绪十二三年,开花结实,实如米,山居者酿为酒,竹尽枯,近复滋生矣。相传竹每六十年一结实,信然。

以上竹木属。

按:岷地寒,毂产少蔬,果亦无,惟药产较胜。然自参芪归黄等类外,又不甚采取。惟山木实资民用,他境亦多仰给,贫下者,依山以生活甚众。但木名多无考,抵存大概,不尽录也。

矿物

金,一出落大里,羌水两岸及山上皆有,穴掘沙淘取水中亦有。冬水落则作桥,水上以巨锥舂沙,以大锄形如盘,缺其一面捞沙,以淘金。其后山大雨,则金流出,居人竟往拾取。但系民私开,招纳亡命,结盟作会,每滋祸端。光绪十四年,有杨姓相杀案,归岷审办。一出闾井之东金厂沟,明时曾设金厂,地多野葱,旧志或不误也;一出良恭镇,道光时,有蜀人拟开厂,居民恐招匪人,逐之;一出宕昌木征城下。

铜,一出良恭,一出城东一百五十里瞻坡下。

铁,一出西固,国初西固属岷州;一出闾井西炉口,堡形如竹节,堡在山上,今尚有铁滓。其下有村,名铁厂庄,则前明采铁处也。

锡,出马坞镇西,白铁俗名锡,白铁厂今尚有穴存焉,此与金厂沟、铁厂庄皆所产为地名。

炭,出耳阳里,山质美而旺。光绪初,州牧陕西王裕溎,始试开采,旋废。今又试采,尚未禀请开办。按:右落答之金民采已多年矣。耳阳之煤,近在城东叠经试,试采其余。据岷志书之,修岷志时,乾隆四十年,正值封禁,亦止。依明旧书录之,盖万历间所开者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岷俗俭苦,而山水明丽,草木蔚葱,或饶矿产,正未可括。但无能辨识,即已著见者,亦未整顿宝藏,淹郁殊为,可惜。诚就已著者,创办引端,而徐求矿师察验,以扩充之,安知将来瘠土不变为乐国耶!仅识之俟。

  商务

本境所产之物,鸦片烟大半陆运往陕西,小半本境及临近文成等县,行销每岁约十万两;

当归陆运往四川、陕西,行销每岁约八百余担;

黄芪陆运四川、陕西,行销每岁约二百五十担;

大黄陆运往四川、陕西,行销每岁约一百五十担;

党参陆运往四川、陕西,行销每岁约一百余担;

菜子油陆运本省兰、秦、阶等州,行销每岁约一千余担;

蜂蜜陆运大半往兰、秦、阶等州,小半本境,行销每岁约一百余担;

所制之品枋板,陆运往本省秦、兰、金、宁、伏等州县,行销每岁约二千余担;

竹药筐、背笼、席片,陆运往本省附近各州县,行销每岁八九百担;

唯药筐附药物运销,人食盐自本省漳县运入本境,行销每岁约八千担;

洋布、大布自陕西陆运入本境,行销每岁约二千余担;

草棉自陕西及本省秦、伏陆运入本境,行销每岁约五百余担。

    (张润平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