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西起首思考——基于岷县秦长城资源实地调查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9-11-22点击量:7534次

 

秦长城西起首思考

 

——基于岷县秦长城资源实地调查

 

(岷县博物馆刘虎林、后永乐撰文,包新田供图)

 

摘要:历代史志著作均记载秦长城西起古临洮今岷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秦始皇万里长城首起于今临洮而非岷县的观点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笔者拙见,秦长城西起首之地非完全可靠证据不可遽然否定千百年来文献记载,亦不可因我们不全面的考察没有发现绵延不绝的墙垣就认为岷县没有秦长城存在。本文在梳理岷县历史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依据大量卓有成效的实地调查发现的遗迹和当地出土的遗物标本,提出岷县境内秦长城形制特点、布防重点、秦长城起首具体地点以及防御线大致分布走向,以赐教于学界。

关键字:秦长城  岷县  调查  布防 

一、战国秦及秦帝国时期岷县的历史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战国秦及秦帝国时期岷县的历史地理位置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分区书籍,按照自然分区方法把全国分为九州,岷县属雍州之地。

史载,秦穆公三十七年(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自此,今岷县一带进入秦国版图,因临洮水而得名临洮县。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国始置我国最早的郡级政区陇西郡,今岷县即为陇西郡属。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起初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至四十郡,临洮(今岷县,下同)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直接管辖的最西县治。《史记》对秦统一后的疆域有“西至临洮、羌中”的记载,意即沿洮河中下游至青海一线为秦王朝西部疆界,又如《晋书·地理志》用“西临洮而北沙漠”来陈述秦王朝的疆域。

(二)岷县自然地理环境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是青藏高原最东端的末梢,境内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秦岭三大地貌穿插交汇,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激荡奔涌的洮河穿境而过,洮河从昆仑山支系西倾山源出,西来流经岷县县城又折向西北而去,融入黄河。岷县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也处在南北大通道上;处在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分界线上,也处在农牧分界线上。境内汉、羌、藏、回、满、撒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长期融居,历来为陇上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秦长城不同形制及古临洮秦长城防线构筑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学界论及长城时总有学者带着先入为主的概念,即长城是在地面上人工夯筑而成的、绵延不绝的高大城墙,以古临洮今岷县境内未发现秦长城墙垣遗迹为由,且对《史记》中“因河为塞”等描述缺乏深入的思考,对秦西部疆域线当时民族分布格局、军事态势、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缺乏深入研究,对洮河中下游一线历史时期多次战争缺乏提炼梳理,更对岷县特殊地貌、气候、土壤、地质环境等没有认真钻研,特别是对岷县境内秦长城资源缺乏系统的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而对秦长城西起古临洮今岷县提出质疑,更有甚者混淆“临洮”地名概念,受到长城就是线性墙体形制的认知局限,简单的将秦长城首起地“发现”在今天临洮县新添镇的杀王坡。

如果古临洮今岷县境内没有构筑秦长城军事防线,陇西郡中心地带渭河谷地将直接暴露在秦西部国境线上,秦帝国整个西部疆域缺乏防御纵深,进犯者据此又可进窥关中,可谓唇亡齿寒,而今岷县及其以下洮河沿线有可以恃赖的河流和崇山峻岭,秦人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天然屏障。岷县东面与先秦西垂所在地礼县和秦初县冀县之地接壤,岷县一带没有构筑秦长城军事防线意味着秦西部疆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防御闭环。作为秦王朝疆域西端,居无定所的羌戎游牧部落会经常袭扰边防,两汉时西羌部落多次进犯岷县,与汉王朝发生战争,正是洮河岷县段防御体系失效造成的。另外,据《水经注·卷二·河水二》记载,洮水“又东径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流,屈而径索西城西。”从洮河流向与古临洮县的相对地理位置,以及前后行文中甘枳亭、索西城等方位判断,秦汉临洮县即今岷县县城之地。今岷县向西即甘南高原,乃羌戎久居之地,往南即高山峻岭,亦为羌戎据地,古临洮县几近处于羌戎势力包围之中。因此,如无长城以为阻隔,则古临洮即为孤悬,同样如无古临洮,则长城防线即告失效,我们的实地考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判断的科学性(详后)。

笔者坚信司马迁著史严谨的态度与《史记》的真实可靠性,但岷县境内秦长城遗迹遗物何在?秦帝国究竟是怎样布设秦长城防御系统的呢?2019年以来,岷县博物馆按照岷县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安排,组织人员在县域内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社会各界积极提供调查线索并捐献相关文物标本,岷县秦长城的本来面貌才渐渐清晰。

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整理李璘先生捐赠的秦汉遗物标本

 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整理李璘先生捐赠的秦汉遗物标本


 

三、岷县长城资源调查情况

(一)古临洮今岷县城秦代遗物

201978日、719日,李璘先生将自己从事长城调查研究40多年收集的156件长城文物标本分两次捐献于岷县博物馆。其中在城郊白塔寺采集秦瓦标本1件;岷州卫城城墙处采集秦瓦标本1件;县城冶家崖6件;县城义学巷采集1件秦瓦标本;县委院内采集1件;人民街采集秦瓦标本4件;新民街采集秦瓦标本1件;建国街采集秦瓦标本2件;县域内采集未标注具体地名48件,以上共计65件。在县城搞基本建设中密集出现的秦瓦标本印证现在的岷县县城就是秦王朝直接管辖的最西端临洮县县治所在地。

(二)西起首地县城西大沟寨五台山、铁关门、骆驼巷秦代遗物与长城遗址

 

刘应熊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秦代绳纹筒瓦

 刘应熊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秦代绳纹筒瓦

 

     1.五台山、铁关门、骆驼巷秦代遗物

1958年,十里镇骆驼巷村民刘应熊在骆驼巷拆庙时发现秦代绳纹完整筒瓦1件,于20197月捐献于岷县博物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里镇铁关门村村民刘杨忠在十里镇骆驼巷白土崖取土时挖出铜镞2件、骨镞3件、铜戟刺2件、铜戈1件,共计8件,于20197月捐献于岷县博物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里镇铁关门村村民张国文父亲在十里镇骆驼巷白土崖取土时挖出铜戈1件,于20197月由张国文捐献于岷县博物馆。

20187月,李森在岷县十里镇大沟寨四台梁采集铜鐏1件,秦瓦标本1件。于20194月捐赠于岷县博物馆。

 

刘杨忠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铜镞、骨镞、铜戟刺及铜戈

刘杨忠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铜镞、骨镞、铜戟刺及铜戈

  

2.五台山(崆峒山)秦长城遗址

五台山(崆峒山)秦长城遗址位于十里镇大沟寨村南面东西向山脊之上,从四台以上较为陡峭的山脊面开始有时隐时现的人工石砌墙基,宽约2米左右,直至后寨子,距离约两千米。当地人称作后寨子的石砌小城最宽处有六七十米,周长约300米,是兵士守卫与生活必需的居址,实为一小障城。从后寨子以上至最高峰,共有5个台级,均高耸险峻,是为悬崖峭壁。在第四台级与第五台级中间有较为平坦的山地,最宽处不到20米,长不到40米。在第五台级的坡面,也就是到达最高山脊的坡面,两侧石块垒砌形成大约1米多高的壕沟,沟宽不到2米,沟长30米左右,再到顶部,就是大沟寨羊颠沟梁烽燧,且筑在人工夯平的二级台面上,台高约2.5米,塌落呈圆锥状,直径大约8米左右。岷县博物

馆工作人员201971日长城资源田野调查时在十里镇大沟寨羊颠沟梁烽燧处采集秦瓦标本5件。

 

李森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铜鐏和秦瓦标本

李森捐赠给岷县博物馆的铜鐏和秦瓦标本

 

崆峒山遗存的石砌墙体

崆峒山遗存的石砌墙体

 

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崆峒山羊颠沟梁烽燧采集的秦瓦标本

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崆峒山羊颠沟梁烽燧采集的秦瓦标本

 

3.折家山墩上村烽燧遗址

折家山墩上村烽燧遗址位于崆峒山脚下,烽燧塌落呈土堆状,但断面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均为10厘米。据当地人讲,每到暴雨季节,在此壕沟经常会随山洪冲出一些青铜箭镞等器物。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先生实地考察墩上烽燧遗址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先生实地考察墩上烽燧遗址

 

(三)郡县所在地以北洮河河谷地带的考察

1.茶埠镇钉塞村跑马巷遗址

钉塞村跑马巷遗址位于茶埠镇钉塞村,洮河下游东北向,距离县城大约5千米。跑马巷呈东西方向,向延伸向洮河的山嘴(插牌嘴)伸去。据当地老人讲,插牌嘴上方,解放以前一直是原始森林,无法穿越,下方是黄土台地,人们种地务农。在插牌嘴位置原有顺山脊斜下夯筑的墙体,在前些年还能看到遗址,现在因为修铁路全部被毁灭了,原来直通到洮河的跑马巷也被水泥硬化成为了铁路上的排水沟。当地人叫的“跑马巷”,其实就是长城城墙构造“马道”的另外一种形制。跑马巷长近1千米。茶埠镇将台堡距此约1千米,早年李璘先生在采集秦瓦标本5件。

2.卓坪村古城壕遗址及坪上村铁城高庙壕沟遗址

卓坪村古城壕遗址、坪上村铁城高庙壕沟遗址分别在县城西北部距县城40千米和45千米的洮河下游伸向洮河的山脊位置处。铁城高庙壕堑绵延大约五六千米,卓坪古城壕长约二三千米。早年李璘老先生在卓坪古城壕采集秦瓦9件。

卓坪古城壕遗址

卓坪古城壕遗址

 

铁城高庙壕沟遗址

铁城高庙壕沟遗址

 

(四)郡县所在地西南山林沟谷地带的考察

1.后沟梁遗址

后沟梁遗址位于秦许乡鹿峰村村北大山之山巅,当地人称后沟梁,在后沟梁从东南到西北的山脊上有石砌墙体遗迹,有迹可查者残长40米,残宽12.5米,因年久已塌落为鱼脊状。在石砌墙体遗迹西面平行距离19米处有一条底宽4米残高13米的人工壕沟,一直向东南延伸,有迹可见者有近1千米。早年李璘老先生在距此不远的镇岗寨采集秦瓦标本9件。

 

后沟梁遗址墙体遗迹

后沟梁遗址墙体遗迹

2.八卦楞山嘴烽燧遗址

八卦楞山嘴烽燧遗址位于秦许乡政府正北面的八卦楞山嘴之上,视野开阔。烽燧夯土基座近方形,边长近20米,夯层厚13-16厘米。烽燧整体塌落呈圆锥状,残高近7米。烽燧西面有一石砌小龛,内供曼陀罗图案和五色彩线包,疑为苯教祈雨伏藏做法所用。

八卦楞山嘴烽燧遗址

卦楞山嘴烽燧遗址

3.麻子川镇岭峰村亭障遗址

在麻子川镇岭峰村文昌帝君石碑处考察时发现地面散落数量较多的秦代绳纹板瓦、筒瓦瓦片,陶质为泥质红陶、灰陶,少量内饰有麻点纹、粗布纹,并在距石碑基座近1.5米的地层横向埋藏有大量秦汉瓦片,清晰可见。麻子川镇岭峰村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之上,发现秦汉遗物之地隔国道212线与南宋堡寨岭峰寨相望,地势险要,初步判断为一处秦汉亭障遗址。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麻子川文昌帝君石碑处采集秦瓦标本28件。李璘老先生麻子川学校外侧采集秦瓦标本4件,此地距麻子川镇岭峰村亭障遗址约1千米,可初步断定为同一军事防御系统构筑物。

(五)岷县周边秦长城遗迹的延伸调查

西寨镇关上村熟羊城及壕堑遗址。关上村熟羊城在县城西面洮河上游通往临潭县的山沟最窄处,距离岷县县城大约40千米,呈南北向,西面山脊悬崖峭壁,东面山脊被盖北沟一分为二,在两面山脊隆起处均有明显人工挖掘壕沟,宽4米左右,南面山体称为“盖北沟嘴”,壕沟长大约300米左右,北面山体称为“滚木山”,壕沟长大约500米左右。南面壕沟下方紧邻山脚处,有长方形堡城遗址,经实地测量,其中上侧墙体残存长约16.5米,残高4.6米,墙基厚度4米,顶层厚度1米,下侧墙体长约5米。上侧墙体距离下侧墙体宽约56m。据关上村董春生讲,未通汽车之前的道路就在熟羊城中间穿过。可惜邻河道的墙体已经在修汽车路时彻底毁灭,显然这是一座关城遗址。这条道路是当时通往冶力关、古狄道今临洮和临潭、合作、夏河、青海的核心要道,在此设关城极其必要。

 

关上熟羊城遗址形胜及壕堑遗迹

关上熟羊城遗址形胜及壕堑遗迹

四、岷县境内秦长城形制与布防概述

经考察发现岷县境内秦长城遗迹和采集出土的岷县境内秦长城遗物,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岷县境内秦长城布防形制、布防重点和防御线走向大致如下:

一是郡县驻地以北,在洮河河谷地带洮河是一条防御主线,长城防御构筑物亭燧关堡沿洮河呈串珠状分布。洮河两边近岸处应有墙垣,洮河两岸因地形地势分布有壕沟、烽燧、亭障等不同形制长城防御单元,在山脊伸向洮河河谷的狭窄之地重点设置了亭燧关塞,通常沿山脊砌夯筑墙体或开挖壕沟直达洮河近岸。洮河河谷历来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密集的区域,加之自然原因长城墙体与障塞湮灭已尽。高峻陡峭的山地和坡面利用自然地势和茂密的森林作为天然屏障,并无长城工事。岷县境内洮河沿线今日可见秦长城遗迹虽呈点状零散分布,但整体构成严密的长城防御系统。

二是郡县驻地以南的山林沟谷地带,秦长城布防沿蜀陇古道由壕沟、烽燧、亭障、封沟墙组成的防御体系沿沟谷呈南北向分布,到达城南二郎山最南端山脊处折向东西方向,顺着这条山脊西行经八卦楞山咀烽火台遗址、后沟梁遗址达大沟寨羊颠沟梁烽燧,与另一条几近平行的山脊大沟寨崆峒山交汇。大沟寨崆峒山由东而西分布着有迹可查的8处石砌、土夯墙体、烽燧、障城遗迹。山下是铁关门、骆驼巷,这里战国至秦遗物分布广泛,遗存丰富。洮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铁关门河道划出一个“s”形转而向东流去,这里正是渡河的理想之地。这里往西通往甘南高原,洮河在两岸壁立高峻的并不狭窄的石槽中穿过,洮河成为自然可恃天险,另外这里又能清晰窥视洮河北岸两条沟谷并能有效建构防御体系,并且与城南防线构成了防御闭环,又与古临洮城在信息传递、物资转运等方面畅达无碍,能够与古临洮城在战备方面一同谋划布局,因此将秦长城西起首地确定在这里并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实在是高明之举、不二之选,这与史书记载高度吻合。

   三是秦长城西起首再向西北的延伸布防情况。因洮河流经岷县县城时流向由西北到东南转向由东南向西北,呈开口向西北的 “U”字形,秦长城西起首再向西延伸布防的西寨镇秦关上村与维新乡鞑子藩王壕沟正好处于“U”字形开口处近同一条线上,在这一线上连绵山体中有自然深沟相通,这对防御造成了极大困难。西寨镇秦关上村利用自然山险并开挖壕沟,构筑障城与其东面的鞑子藩王壕沟遥相呼应,是为秦长城西起首的延伸布防。秦长城沿洮河下游出今岷县境后洮河谷地山势更加陡峻,水流更加湍急,洮河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防线,起到了很好的军事防御功能。 

岷县秦长城布防示意图 

 岷县秦长城布防示意图

 

刘虎林,岷县博物馆馆长,文博助理馆员,地方史与藏传佛教文物方向。后永乐,岷县博物馆副馆长,历史学研究生,文博馆员,古代史与地方史。

手机号:13830277462E-mail10189006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