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年——岷县博物馆2023年学术研究回顾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4-01-03点击量:2615次


我们这一年——岷县博物馆2023年学术研究回顾


一、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岷博大讲堂”情况

(一)西北师范大学秦丙坤老师和陶兴华老师在“岷博大讲堂”开讲

7月份,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连银、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副所长秦丙坤、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陶兴华及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一行8人来岷开展学术考察,并由秦丙坤教授主讲《秦长城岷县“西首起地”诸问题辨议》,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陶兴华主讲《秦文化的甘肃印记》。

BXT09112.JPG

秦丙坤老师主讲的《秦长城岷县“西首起地”诸问题辨议》,就秦长城研究的文化价值、以岷县博物馆干部职工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对秦长城的研究及有关秦长城诸问题展开辨析、评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他指出,岷县地方文化学者已经在文献典籍和田野考察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历代史籍以及大量地方史志文献记载的秦长城“西起临洮”,这个秦代的临洮就是现在的岷县。在实地调查方面,岷县文化工作者进行了几十次考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岷县秦长城作为西起首地提供了厚重的研究基础。同样,秦丙坤教授指出,岷县秦长城研究要继续深入分析史料;重视史籍文献正文之外的注释和新史料的发现,扩大证据的来源;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找到关键性证据。学术研究要严谨科学,不能带有感情性及臆测性的表达,小心斟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献记载的“临洮”。

BXT09101.JPG

陶兴华老师主讲的《秦文化的甘肃印记》,以秦人西迁进入甘肃、早期秦人形成于甘肃、秦邑—秦人最早的都邑在甘肃、秦人建国在甘肃、甘肃留存的秦帝国印记等五个方面展开。陶教授对秦族、秦人的概念、秦族的起源、秦人墓葬遗址;秦人与周边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秦邑的相关遗址、东迁之后甘肃境内的秦人、甘肃境内的秦文化遗址;甘肃境内的秦长城、秦直道,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问题进行了论证。

BXT09117.JPG

BXT09098.JPG

(二)敦煌研究院王东老师、彭晓静老师和米小强老师在“岷博大讲堂”开讲

12月底,岷县博物馆特邀敦煌研究院王东研究员、彭晓静博士、米小强博士莅临岷县开展学术讲座。

BXT02855.JPG

王东研究员以《敦煌占卜文献与丝路民族日常生活》为题,为听众介绍了敦煌文献中的占卜类文书的基本情况;并将占卜文书内容分为卜财运、婚姻、子息、权势、家产、经商、诉讼、军功等诸多方面;并对占卜文献反映的当时敦煌吐鲁番吐蕃以及其他丝路民族日常的社会生活、生存状态及丝绸之路各民族间的交融互鉴进行了深入剖析。

BXT02870.JPG

彭晓静博士主讲的《大崇教寺文书与岷州社会生活》,为听众介绍了岷县大崇教寺与藏传佛教的基本信息;向听众展示了大崇教寺文书的发现及研究成果;对契约文书中所记录的岷州佛寺的兴衰、家族性寺院的管理模式、“中人”的角色、伦理道德的约束、土地房产的流转、地价的变化、区域经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佛寺传承中的汉藏交融情况进行了重点阐述。

BXT02913.JPG

米小强博士的《斗驼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从公元前两千纪的土库曼斯坦出土的一枚印章上所描绘的斗驼场景为切入点,讲述了斗驼习俗的起源。并通过大量的史证、物证为听众讲述了斗驼习俗的广泛传播和中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将斗驼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做了精彩的解析。

BXT02966.JPG

BXT02999.JPG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2023年我馆后永乐同志在《万里长城》第一期发表《秦西扩洮河中下游的历史进程与长城防御体系的构筑兼论岷县秦长城形制、布防重点及走向》,文章在梳理战国时期洮河流域的历史进程并分析秦西部疆域态势的基础上,从秦与西羌、匈奴各自生存发展需要,从洮河中下游一线以及古临洮历史时期重要的地理方位着手、分析了秦长城防御系统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大量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认为今岷县境秦长城确实存在,并提出岷县秦长城形制、布防重点与大致走向。

BXT07257-1-压缩结果.JPG

BXT07258-压缩结果.JPG

后永乐同志在《甘肃民族研究》第一期发表题为《从碑刻文物看明清以来岷州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塑》,文章通过对岷县文化文物部门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和近年发现的碑刻文物的检索梳理,结合大量翔实的明清以来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民族互动、团结共进、维护统一等各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儒学文庙的创建与中原汉文化的传播推广、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与巧妙利用,有力地消解了岷州“二元”社会“两张皮”问题,搭建了彼此良好的交流交往交融关系,形成了岷州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BXT02247-压缩结果.JPG

三、课题研究情况

5月份,在各地各单位推荐、省文物局课题办审核的基础上,经省级科研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下发《甘肃省文物局关于立项实施2022年度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的通知》(甘文局博发〔2023〕23号),研究确定立项实施省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77项,其中以我馆后永乐作为课题负责人,我馆刘虎林、孙少毅、包新田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申报的《岷县秦长城调查与研究》课题入选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TT截图未命名1.jpg

TT截图未命名4.1.jpg

四、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7月7日至7月10日,岷县博物馆副馆长后永乐应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赴甘南州合作市和玛曲县参加了“第一届首曲黄河文化论坛暨第二届河洮岷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555.jpg

在7月8日举办的“河洮岷地区‘三交史’”分论坛上,后永乐以《从〈敕赐岷州广仁禅院记〉看岷州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题做了交流发言。《敕赐岷州广仁禅院记》存留的大量的弥足珍贵的资料,是我们管窥河洮岷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个绝佳视角。后永乐以《敕赐岷州广仁禅院碑》为着眼点观照岷州广仁禅院的发展变迁,以详实的资料、大量鲜活的案例论证了长期以来岷州地界汉藏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交流交往交融的鲜活历史。

微信图片_20230711103653.jpg

微信图片_20230711103723.jpg

五、取得荣誉

(一)集体荣誉方面

1.“西北师范大学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落地岷县博物馆

7月1日上午,“西北师范大学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在岷县博物馆正式揭牌成立。

BXT08994.JPG

BXT09061.JPG

“西北师范大学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揭牌成立,意味着西北师范大学与岷县博物馆的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是馆校合作双方积极探索学术交流新方式、拓宽合作发展新领域、共同构建文博育人新格局优良契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发挥各自所长,形成优势互补,对扩大合作交流,促进资源转化,对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岷县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西北师范大学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落地岷县博物馆,对提升岷县博物馆学术研究能力、推动岷县乃至洮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弘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XT08984.JPG

2.“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落地岷县博物馆

岷县历来为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活跃地带,岷县馆藏文物资源和不可移动文物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物载体。近年来,岷县博物馆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方面特别重视“铸牢”主题,力争多角度阐释文物价值、挖掘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后永乐在《甘肃民族研究》发表题为《从碑刻文物看明清以来岷州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塑》、岷县博物馆志愿者刘畅在《甘肃民族研究》发表题为《岷县博物馆藏明封大宝法王造像考述》,均紧紧围绕“铸牢”这一主题展开。

流畅的文章-压缩结果.jpg

11月份,“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落地岷县博物馆,这是县委对我馆开展“铸牢”相关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BXT01833-压缩结果.JPG

BXT02165-压缩结果.JPG

(二)个人荣誉方面

1.岷县博物馆馆长刘虎林同志经考核,继续受聘为县管拔尖人才。

刘虎林同志长期在岷县博物馆工作,他积极保护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努力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在岷县传统雕塑与彩绘调查研究、岷县秦长城调查与研究、文博人才培养帮带、文创产品开发、服务基层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刘虎林自2020年9月选拔为第四批县管拔尖人才,经过2023年6月县管拔尖人才考核,继续受聘为岷县县管拔尖人才。

刘馆证书-压缩结果.jpg

2.岷县博物馆副馆长后永乐同志被评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确定为“第一批定西青年英才”。

1704264013983375.jpg

2.1.jpg

后永乐同志扎根岷县,坚持深耕岷县历史和文化遗产,锲而不舍地开展文物价值挖掘和内涵阐释,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2项。2023年1月,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文件授予后永乐同志“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3年7月,中共定西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确定后永乐同志为“第一批定西青年英才”。

3.jpg

4.1.jpg

 

(文:后永乐 图:包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