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史前文物展之六:史前文化陶器展(一)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23-11-30点击量:3196次


黄河文化史前文物展

  中华文明主要孕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被称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洮河流域更为古代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曾在洮河流域中游地区岷县一带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特征的众多文物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类在此片区域生存与生活的诸多迹象。在史前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构成黄河文化前身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着黄河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正是在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体系中,文字符号、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群星璀璨,这些文物背后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祥源头,还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轨迹

黄河文化史前文物展之六:史前文化陶器展(一)

陶器作为人类史前社会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对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陶器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先民生吞活剥、随手接食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改变则代表着人类改变自然的肇始,标志文明的启程之路。何为陶器、陶器是如何起源的以及陶器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本期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以上几个有关陶器的问题。

一、陶器的定义及起源

1.陶器的定义

有关陶器的定义说法较多,但都大同小异。陶器可定义为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陶器的起源

陶器是新石器时期开启的标志之一,陶的诞生是人类漫长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陶器的产生与烹煮食物、储存食物有关。①陶器地起源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炊具起源说:人类将盛放食物的黏土器具放置在篝火旁时,炊具发生了硬度变化②。此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建筑起源说:当时的人类会在建造房屋时,使用黏土加草木混合的材料。这种材料并不是靠火烧硬化,而是通过日照将其变硬,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发现了热量可以使黏土变硬,进而开始尝试使用火源来烘烤陶土③。

泥烤说:是指一种烹饪方式,即用泥土将食材包裹放入篝火中进行闷制的一种闷烤方式。在烤制过程中,包裹食物的黏土会硬化,远古时代的人类可能从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利用④。

我国南方江西仙人洞遗址距今两万年以上,而北方的吉林后套木嘎、白城双塔等遗址距今 1 万年左右,但并不能单纯的以其时间前后来确定我国陶器是由南方传播到北方的。陶器的起源因地区的差异而多样,可以说陶器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二、陶器的分类

陶器的种类繁多,因此可根据陶器的某个品种、器型、工艺以及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陶器发展等情况进行分类。

陶器在材质、颜色、功能、装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其划分也相对有所不同。

如按照陶质、陶色的不同可分为:泥质陶、夹砂陶、红陶、褐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炭黑陶等。

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饮食器、盛储器、炊煮器、水器、明器、礼器、乐器、观赏器等。

按照装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彩陶、彩绘陶、印纹硬陶、铅釉陶等⑤。

三、陶器的制作工艺

中国陶器的制作工艺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且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史前制陶大致可以分为选择原料、制作陶坯、修整、装饰和烧制五个步骤⑥。

史前制陶工艺

第一步:选料

筛选原料:制陶所用原料主要有粘土和粘土加羼和料两类。粘土烧制的陶为泥质陶,粘土加羼土和料烧制的陶为夹砂陶。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14.jpg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18.jpg

第二步:制作陶坯

陶器成型方法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三种

a手制法:手制可细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筑成法。

a1捏塑法:用手指直接捏塑成型。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47.jpg

陶塑猪(图片源于网络)

a2泥片贴筑法:先将泥料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和滚压使泥片相互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707.jpg

泥片贴筑法(图片源于博古致知微信公众号)

a3泥条筑成法: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此种制陶方法按照泥条盘绕方法又可细分为泥条盘筑法和泥条圈筑法;按照器壁底部筑成的先后顺序又可细分为倒筑法和正筑法。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716.jpg

泥条筑成法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01页,图2-1)

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条一根接一根连续延长盘旋上升,若在表面观察到泥条痕迹则痕迹为斜向盘绕上升。)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719.jpg

泥条盘筑法和泥条圈筑法

(图片来源: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4页,图一)

泥条圈筑法(是将泥条一圈又一圈水平落叠而上,每圈首尾衔接,若在表面观察到泥条痕迹则痕迹为水平方向。)

倒筑法(先筑壁部,后筑底部的泥条筑成法,常见于尖底瓶。)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05.jpg

仰韶文化晚期陶尖底瓶制作图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551.jpg

尖底瓶底部成型过程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556.jpg

尖底瓶腹部成型过程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01.jpg

盘筑肩部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820.jpg

盘筑口部

(图片来源:卫雪,《仰韶文化尖底瓶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80、81、85页)

正筑法(先筑底部,后筑壁部的泥条筑成法。常见于平底器。)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08.jpg

平底器

(图片来源: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4页,图一)

b模制法:即制陶过程中依赖模具的制陶方法。此种制陶法多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鬲制作。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748.jpg

用模制法制作的陶鬲

(图片来源: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5页,图二)

C轮制法:亦被称作快轮制坯法,即在轮盘的中心点上放置泥料,然后通过轮轴装置产生的离心力和双手的挤压来制作坯体。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704.jpg

快轮制作成型一般会形成螺旋形隆脊或条形纹

(图片来源: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6页,图四1)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51.jpg


快轮制陶示意图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08页,图2-20)

第三步:修整

  修整的方法有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三种:

a拍打法:通过拍打,来使整个坯体的质地变得均匀,如下图1。

b湿手抹平法:用沾水的手抹陶坯的外壁或内壁,利用产生的泥浆覆盖坯体的表面,使陶坯表面显得平整,如下图2。

c刮削法:用刀具或手去除陶坯上不必要的部分,起到削薄坯体和规范器型的作用,如下图3。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58.jpg

陶器的修整

(图片来源: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7页,图五)

第四步:装饰

在修整陶器后,就可以进行装饰,以用来消除坯体缝隙和提高器壁的致密度的目的,同时提高美观度。主要有施加陶衣,增加纹饰、绘彩和磨光等几种方式。

a施加陶衣:是为了将坯体表面不平整或粗糟缺陷掩盖起来,而在坯体将干未干时涂刷的经过淘洗的细泥浆。颜色主要有红、褐、白、黑四种。

b增加纹饰:主要有压印、拍印、戳刺、贴附、刻划、镂孔等方法。

增加纹饰的方法

压印

拍印

戳刺

贴附

刻划

镂孔

此类纹饰以绳纹为代表,有横绳纹、竖绳纹、斜绳纹、交错绳纹等几种表现形式

 

纹饰有蓝纹、方格纹、几何形印纹等

 

纹饰是竹、木、骨等材料制作的尖硬具,在器表戳剌而成的纹样,有锥剌纹、篦点纹、指甲纹等样式

是在陶器表面附加泥条或泥饼,也有附加装饰性的动物堆塑的

 

用尖硬工具在陶胎表面也可以刻划

纹样,有弦纹、   网状纹及其他几何形纹等

 

镂孔是用刻刀或其他尖硬工具在陶胎上刻出由孔洞构成的   纹样,主要见于圈足器上,常见的镂孔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c彩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胎体上彩绘图案,再将陶胎然后烧制,此类陶器可称为彩陶;另一种是在烧制好的陶胎上绘彩,此类陶器为彩绘陶。

微信图片_20231128094458.jpg

微信图片_20231128094408.jpg

彩陶与彩绘陶

(注:上图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下图为陶寺文化彩绘陶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d磨光:即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既可使陶坯紧缩而胎质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光滑。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43.jpg

磨光陶(图片源于博古致知微信公众号)

第五步:烧制

史前时期最先使用的烧制方式应是平地堆烧,其后的竖穴窑和横穴窑都属于升焰式窑。⑦

a平地堆烧法:即将坯体和燃料放在平地上,但会在其上再覆盖一层泥土和草木。在燃烧过程中,上面的泥土和草木会变成一层封闭的硬壳,起到锁定和提升温度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37.jpg

平地堆烧法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03页,图2-8)

b坑穴式窑烧制法:即在制作过程中,会挖一个土坑,然后在坑底铺上燃料,再将坯体放置其上,最后覆盖上草木和泥料,烧制过程中会形成硬壳,事先要留一个出烟口。此类烧制方式可以在窑坑内聚集热量,提高烧制的温度进而提升出品质量。

c横穴式窑法:此种烧制方式结构有明显的设计成分,坯体有专门的火台,将其与火源分开,避免直接灼烧,同时还拥有专门的火道、火门以及出烟道,可以看见明显的功能排布。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30.jpg

坑穴式窑                                                                                 横穴式窑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04页,图2-10、2-11)

d横穴式升焰窑烧制法:其是由之前的横穴式窑改进而来的,人们在烧制时一般会利用天然斜坡,将燃烧区放在下方,烧坯区放在上方,利用气体向上流动的自然规律,火焰顶端会通过两块区域之间的火道进入烧坯区,同时烧制产升的烟气也会通过窑顶的排烟口排出去。此过程中,窑内的温度可达 1000摄氏度。

e竖穴式升焰窑烧制法:此类烧制方式与横穴式的烧制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此类烧制法不需要专门找斜坡地形, 而是将燃烧区与烧坯区放置在一条直线上,故名竖穴式升焰窑,也有为了提高产量,将其分成两层的。

微信图片_20231128095623.jpg

横穴式升焰窑                                                                                          竖穴式升焰窑

(图片来源: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105页,图2-12、2-13)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蔡克中,《先秦工具发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第99-100页。

⑤张卉:《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6页。

⑥⑦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1期,第102、107页。


(文:孙少毅  馆藏品图片:包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