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博物馆开展“夏日乐陶陶·我是小小考古家”研学活动
文博快讯
(2023)20号
岷县博物馆开展“夏日乐陶陶·我是小小考古家”研学活动
在第47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为主题,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近日,岷县博物馆精心策划开展了“夏日乐陶陶·我是小小考古家”研学活动。
早上九点,在岷县博物馆举行了开营仪式。岷县博物馆馆长刘虎林同志致辞,他指出本次研学活动,充分利用岷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寻访山那树扎遗迹和互动体验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多姿多彩的史前黄河文化。
寻访山那树扎遗址
茶埠镇山那树扎遗址,是远古先民在岷州大地上留下的生活遗迹,此遗迹以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为主体,另有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齐家文化延续的文化遗存。我馆工作人员介绍了山那树扎遗址的基本情况并组织大家采集了众多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残片标本,让大家对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我是小小考古家”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就已发明并广泛的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通过神秘的考古盲盒挖掘体验活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考古的好奇心,还使他们体验到了考古的乐趣。盲盒挖掘出的陶鬲、红陶兽形壶等古陶器,让孩子们了解到古陶发展文化,更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之美。
“我是小小修复师”
小朋友们化身文物修复师,通过分析、整合、粘贴、加固、补型等,最终将散落的碎片变成了一件完整的“文物”。通过“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古文物的认知,激发了他们探索华夏文明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我是小小陶艺师”
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包括手捏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轮制法等。我馆社教员对陶器制作成型工艺泥条盘筑法的相关知识以及制作过程向众人进行介绍,大家按照社教员的示范参加到陶器制作体验活动中来。在动手体验中感受泥土之美,了解中国传统陶艺文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小陶器。
在史前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构成黄河文化前身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着黄河文化发展的中间环节。正是在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体系中,文字符号、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群星璀璨,这些文物背后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祥源头,还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轨迹。
本次研学活动,旨在让文物“活”起来,凸显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第二课堂”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岷县史前人类的历史文化,感受史前黄河文化,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启迪未来,为培养聚力“四个岷县”建设“多彩岷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岷博力量。(文:李亚慧 图:包新田)
主送: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存档(二)